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難吃與難喝

今天坐公車時看到一家店,招牌上寫著「楠加餐廳」。乍看這店名我直接聯想到的是「南加州」和「迦南美地」之類的含義,然後才意會到這是位於「楠」梓「加」工出口區內的餐廳,店名只是忠實反映它的所在位置而已。

進一步仔細思考,如果考慮到台語諧音的話,這家店名好像在自砸招牌。

這讓我想到家裡附近的一家飲料店,店名叫作「非常難喝」。你可能會好奇怎麼有人語不驚人死不休到這種程度。但是仔細一看,會發現在這四個大字後面接了幾個小字:「到的飲料」,所以店名是「非常難喝到的飲料」。不過後面那幾個字實在太小,只有真正光顧店面的顧客才看得清楚,匆忙路過的行人和車輛只會被前面那四個字嚇到。

結果現在這家飲料店已經歇業了。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有趣的設計

這是一枚勳章嗎?


又有一點像金幣...

原來是一個USB裝置。

重點是:這是周董的最新專輯。專輯中沒有CD,歌曲都收錄在USB隨身碟內。

這會是未來的趨勢嗎?歌曲內容不喜歡的話,可不可以把內容砍掉重練?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多階分頁系統的問題

近來天逐漸變得涼爽了。一早在辦公室把門打開,邊聽廣播邊享受悠閒時光。突然有人敲門,原來是兩個大學部的學生,說要問我一個作業系統問題。

作業系統是我隔壁辦公室老師上的課,想必是時間還早,這兩位學生找不到老師,看我辦公室門是開的,所以過來碰碰運氣。

她們的問題是這樣的。有一個五階的分頁系統(Paging System),總共用了50個位元作為分頁號碼(Paging Number),如下圖所示:

學生的問題是為何這五階的分頁系統,分別用了四個12位元與一個2位元的位址,一定要像上圖那樣排列,為何不是像下面這樣的設計。

也就是為何兩位元的那階一定要是第一階,而不是放在最後一階?

由於好久沒有碰作業系統了,她們的問題我以前也沒有想過,所以就老實告訴她們這個問題我要想一下。這兩位學生也就很客氣的告退。

她們走後,我拿起紙筆推算了一下,很快就瞭解這是簡單的問題,可惜追出去她們已經走遠了。

把問題簡化一下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考慮下面這種兩階的分業系統。

我們可以計算這樣的設計下,儲存分頁表(Paging Table)所需要的空間。第一階分頁表中有2的2次方共4筆記錄。第二階分頁表共有4個,每個分頁表共需2的12次方筆記錄。故總共所需的紀錄數目為

2^2 + 2^2 * 2 ^ 12           ...(1)

如果是下面這樣的設計,則分頁表所需的記錄數目依照上面的推論可得為

2^12 + 2 ^ 12 * 2^2         ...(2)

上面(1)(2)兩式的第二項相同,但(1)式的第一項較小,所以知道前一種設計比較省儲存空間。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折價券

今天去街上逛街,在SportChek買了一雙TNF的鞋子。因為有打折,稅後還不到一百元加幣,算是很便宜。

結帳的時候,店員問我要不要先花兩元加幣買一張 $5 Off 的折價券,可以抵扣五元的商品費用。

台灣的商店也流行用這種購物抵用金,不過通常限制是在下次購物時或某一段時間方可抵用。如果是這樣,我在此地的日子只剩約20天,大概也用不到了。

不過店員跟我解釋,只要我先花兩元加幣買折價券,然後再結帳我的鞋子,他就可以立刻將先結帳的折價券用在後結帳的鞋子上。

我當然欣然應允。 不過心裡覺得有些好笑,為何不直接將鞋子價格減掉三元就好了。照店家的程序,我要先給店員兩元,店員收了錢後印出兩元的折價券收據給我,然後從櫃檯抽屜中拿出一張$5 Off 的折價券,先將我買的鞋子刷過條碼後再刷折價券上的條碼,然後我再付鞋子的錢,最後店員再將鞋子的收據印給我。這樣商家不是自找麻煩?

這讓我想起另一件事。剛來此地不久的時候,我到一家名叫Safeway的超市購物。結帳的時候,收銀機櫃台的年輕白人女店員問我有沒有他們的會員卡。我說沒有。她接著說我買的東西中,有些是可以憑他們的會員卡打折的(黃標價),如果沒有會員卡就要照原價購買。

如果在台灣,事情到此也就結束了。頂多顧客可以選擇要不要結帳這些沒有打折的商品。我則是打算好就算沒打折也要買的。後面還有人在排隊呢。

不過接下來店員竟然問我要不要辦一張會員卡。

我回問她辦會員卡的費用是多少。

"It's free":她回答。

這樣我當然說好啦。只見她從收銀櫃檯中走出,從入口進入賣場中,消失在我的視野中。好一會兒才見她走回來,手中拿著一張申請表之類的表格。

這時在我後面的結帳隊伍已經大排長龍。我感覺到有無數憤怒的箭從他們的眼神中射向我。

和善的女店員交代我要填表格中的哪些項目,然後就讓我當場在收銀櫃檯前填起會員卡申請表。

這位女店員並沒有讓後面排隊的人先結帳,而是耐心等我寫完。此時,我感覺到排隊人群的怒意像火焰般襲來。

最後我終於填好了表,店員將我的資料輸入電腦後,也當場給了我一張會員卡,然後用會員價幫我結帳。

在凡事講求效率的台灣,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我想加拿大人重視的是別的事情,但我還說不出來那是什麼。標準程序嗎?

回到折價券的例子。我想我們不該逕自從這個例子得到「外國人做事就是不懂得變通」、「老外的數學都很差勁」 這類的結論,因為後來我仔細想想,「買折價券」和「直接減價」還是不一樣的。

關鍵就在退貨這件事情上。SportChek賣的東西,可以在60天內憑收據退貨的。如果當初貨品是直接折價給你,那麼退貨時你就可以拿回當初所付的錢。如果當初你是用折價券扣掉五元後的價格買的,當然也是可以拿回當初所付的錢。不過因為你的折價券已經用掉了,你花在折價券上的兩元是無法退的。就把這兩元想成是店家處理退貨所需的成本吧。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理想的論文簡報與現實

作為一個要指導研究生進行論文簡報的老師,我心目中理想的簡報訓練是這樣的:


似乎有些複雜。現實生活中,我看到許多學生的簡報往往是這樣的:

 只能說理想和現實往往是不一樣的。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記和女兒相處的一段時光

我是6月19日就來到此地的。7月1日女兒學校放假了,跟著媽媽一起飛來與我會合。接下來兩個星期,我們一起遊歷了大溫哥華、洛磯山的國家公園、和維多利亞市。這段日子的行程緊湊而忙碌。

很快地兩個星期過去,老婆因為工作關係要先回台灣。女兒則因為我幫她報名了一個當地的暑期語言學校,要多留兩個星期。老婆回國前一直放心不下女兒,擔心我不會照顧她。我則認為她多慮了。

接下來兩個禮拜由我照顧女兒。早上起來先幫她弄好早餐,再送她去坐公車。擔心她自己坐公車會過站不下,前兩天我是親自陪著她坐車到學校的。第三天,要讓她獨自坐公車時,我把公車會經過的每一站站名依序寫在紙條上交給她,要她對照著公車上播報的站名看。我在公車站牌陪著她一起等車,一邊叮嚀要注意的事。公車來了,看著女兒順利搭上公車,我才走路回家。

下午三點半,我從住的地方出發,走路到學校去接她回家。從住的地方到學校,公車要坐六站,走路要廿分鐘。我總是把這廿分鐘的走路時間當作每日例行的運動。不過下午三點多是太陽正毒辣的時候,我儘量挑有陰影的地方走。

到了學校,通常中午送她們去戶外活動的校車這時也陸續開回來了。許多寄宿家庭的父母和我一樣在等著接小孩。我一輛輛校車看,看女兒是否從其中一輛校車下來。

接到女兒,我禁不住都會問:上午上些甚麼課啊?下午去的地方好玩嗎?東問西問,有時女兒被我問到煩了,會開始埋怨,說她好累,請我不要再問了。

通常我們並不會立刻回家。為了要準備她隔天的午餐,我們會一起走路到超市去買東西。有時我們會在超市附近吃吃點心,或吃了晚餐再回家。學校到超市有一兩公里的路程,超市到家裡也有一兩公里的路程。我們父女兩個就這樣攜手走在北國夏日的陽光下。

很快的兩週暑期語言學校的課程也結束了。課程結束那天,也是女兒要自己回台灣的日子。我們雖常帶她出國,但要自己一個人搭飛機,還是讓她很緊張。我還是一樣,把她從機場櫃檯報到一直到下飛機全部流程的每一個細節步驟寫在紙條上交給她,當作她的隨身錦囊。

隔天凌晨兩點多的飛機,當天晚上十點鐘,我帶著女兒到了機場,開始排隊等報到。 十點半,機場報到櫃檯開啟,我帶著她辦了報到手續。領了登機證,跟她講解Gate, Seat, Boarding Time的意義,帶她到機場地圖前確認登機門的位置,然後看著她進了安檢門,消失在排隊的人群中,我才轉身回家。

女兒順利回到台灣,而我也開始一個人生活的日子。

星期二下午三點多,外邊的陽光燦爛,我像想起甚麼事情地起身走出屋外,才想起女兒已經不在身邊了。學校也許依然有等著接小孩的人群,但那裏已經沒有我的女兒等我去接了。一想至此,縱使在屋外夏日的燦爛陽光下,心中仍感到些許的落寞。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有電勿近

鮮明的色彩,大膽的構圖。這是我到此地後所拍的第一張照片。


這是貼在路旁變電箱上的標誌。真正吸引我的是畫面中間,一個人被電擊後瞬間彈起的寫實圖案。這個圖案除了路旁變電箱上有,也出現在捷運 (Sky Train) 的軌道設施上。

我好奇的是為何要用這麼寫實又帶點誇張的圖案?事實上圖案寫實的程度連這個不幸的人的臉部特寫都沒放過。


從張大的嘴巴可以看得出來這人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實令人不忍卒睹。比較起來,台電簡簡單單「有電勿近」的標誌人道多了。

Windsurfing初體驗

女兒回國後的隔天早上,友人邀約到Jerochi Beach Park一起學Windsurfing (風帆板)。這是一個三小時的課程。稅後的費用每人約90加幣。
報名繳費後就去換裝。溫哥華這兒的水域,就算在夏天水溫也是有點冷,所以要穿防寒衣。還好今天有出太陽,水溫應該還好。
這種防寒衣 supposed to be very tight (教練語)。穿上之後就知道自己應該要減哪裡的肥肉
教我們課程的是位年輕女性教練Gloria。她講解得很詳細,除了陸上練習,在我們下水後也會在我們身旁來回指導。
這是陸上模擬訓練。左邊那位就是我們的教練Gloria。我手中握住的那根繩子叫 uphaul。如果登上風浪板卻找不到那根繩子的話,you're in trouble。
 一開始在板子上站都站不穩,到後來可以穩定操控​風帆前進。我玩的很盡興,也很有成就感。
風浪板前進中(我是左邊那位)。我們手上握的控制風帆的手把叫boom。
這是只有在要180度迴轉時(術語叫 tack) 才會出現的怪異姿勢。正常狀況下我應該站在板子的側邊操控著帆,而此時我站到帆的對面去了。
 沒想到在台灣從不感興趣​的這項水上活動,我會跑到溫哥華來學。或許在台灣我總是丟不掉工​作吧。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愛有等差

今天又在開心農場幫女兒偷菜。結果有的人的菜園很好偷,讓我如入無人之境;有的人的菜園就放了炸彈,讓我不但沒偷到菜,反而損失一筆金錢。

因此想到開心農場應該要有一個功能,如果是我心儀的對象來我的菜園偷菜,系統要自動設定成「歡迎光臨,免費開放採果」的模式。如果是其他閒雜人等,系統就不要客氣放狗咬人。

為什麼系統沒有這樣做?這就是Facebook的弱點,對你所有的好友都一視同仁,沒有差別待遇。這也許和當初臉書設計的目的有關(大學男生認識正妹用的)。最近推出的google+對此做了改進,引進了社交圈的概念,可以輕易達到我說的功能。

事實上古人早就說過:愛有等差。要和你死黨說的話,不見得適合向家人說,反之亦然。當你發現你的臉書好友數目到達兩三百個,其中又有若干個不熟悉的名字時,你就不會隨便在臉書上放話。這一點讓我們對google+拭目以待。

另外,我也加入google+了。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巴黎的非典型景點

每到一個新的城市,我通常不是很喜歡去到所謂的「地標」性景點。也不是說絕對不會去啦,但比較吸引我的還是我所謂的「非典型景點」。

五月的時候我去了巴黎。這是個令人充滿想像的浪漫都市。羅浮宮、巴黎鐵塔、凱旋門、聖母院都是世界聞名的景點。但是哪個特殊景點才是我所要追尋的呢?

這是許多人到巴黎必定要來朝聖的地方。但我只有過其門而不入。

到香榭大道上的LV總店去尋寶,可能是很多人到巴黎的最終目標。有人嫌這樣沒品味,那麼下面這個地方應該可以彰顯個人的文化氣質。

羅浮宮中人群圍觀「蒙娜麗莎的微笑」

不!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從DK的旅遊書上,我終於找到一個普通人絕對不會想去的地方,雖然這個地方風景也不錯。

巴黎Montparnasse公墓


是的。我來到巴黎的公墓,目的是來尋找名人墓園。名人的墓園並不像一般歷史古蹟那樣好找,通常大概只會被標示在墓園的哪一區。還是需要花點時間「挨家挨戶」尋找。

聖桑的家族墓園
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作品以動物狂歡節中的天鵝聞名於世。他的墓葬在他的家族墓園中。

到底哪一個聖桑才是我要找的音樂家?

家族墓園中葬的當然都是聖桑,到底哪一個才是我要找的音樂家呢?對照聖桑的全名後,確定左邊這一面才是我要找的動物狂歡節的作者。

卡米爾‧聖桑

我還發現一封名叫Benny的10歲小朋友寫給聖桑的信。這位來自美國的小孩從三歲起就開始學小提琴,現在正在練奏鳴曲。Benny的文筆不太好,但在信的最後面畫了一幅畫,是一隻天鵝向小提琴獻花,相當可愛。


這樣的意外之喜才是非典型景點才會有的收穫啊。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浣熊過馬路

那天在Stanly Park碰巧遇到一隻浣熊(Raccoon),正用嘴叼著牠的小baby過馬路。我把握機會按下了快門。旁邊的白人老太太說浣熊並不難見到,但她也沒看過正叼著小baby的浣熊。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領獎

今晚是金曲獎的頒獎典禮。歌唱功力能夠受到肯定而拿一個金曲獎,是很多歌唱藝人夢寐以求的事。不過這種獎和我們一般人距離太遠,很難有切身感受。

最近幾年的大學畢業謝師宴,也流行在晚宴上立個名目頒個獎給在校的老師,為晚宴製造一點樂趣。記得以前的一位同事,每每都在這種場合收到「玩具關刀」之類的獎品。可想而知,歷年來皆有為數可觀的學生被砍在該師的大刀下。我其實很欣賞這位老師的鮮明立場。

記得去年的謝師宴上,學生當眾宣佈要頒一個「名偵探柯南獎」,而得獎的人是我。老實說,我剛聽到這項宣佈時有點納悶,不知為何我會和一個卡通人物扯上關係。難道是我「外表看似小孩,智慧卻異於常人」?如果是這個原因我還算開心。不過主持人的解釋不是這樣。得獎原因似乎是因為我有異於常人的「推理興趣」。

本身是柯南迷的另一半聽過我的轉述後,調侃我說:「你該滿足了,學生大可以頒給你一個毛利小五郎獎的」。毛利小五郎何人也?曾看過這部影集的人,應該知道這位歐吉桑偵探也有異於常人的「推理興趣」。

今年的謝師宴我不能參加,算是逃過一劫。毛利小五郎就換人當吧。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冒牌貨

女兒和她同年齡的朋友一樣,喜歡上網和玩電腦遊戲。為了不影響她的課業,我們限制她只能在假日的時候做這些事情,平常日是不許她使用的。女兒想到變通的方法,就是找我當代理人,吩附我每天要登入她的臉書帳號,到農場裏幫她播種、施肥、除草、和收割。還要到她每一個朋友的農場偷菜。

「每一個朋友都要去偷喔。」她是這樣吩咐我的: 「不可漏掉任何一個。」

於是除了例行的農事外,我還要無奈地違背我的道德良知,每天去偷遍她每個臉書好友的收成。如果時機恰到好處,這種行為其實可以有不錯的收穫。

今天她又交待我一個任務,要我代她邀請她的歷史老師成為臉書好友,還要代她寫一封表明身份的信。這種虛偽造假的行為其實是學術界所不允許的,但我還是答應了她。

正當我以她的身份登入臉書,搜尋她交給我的歷史老師的資料時,突然迸出一個對話框:

 「yo」。

是她的朋友送來的訊息!我突然變得緊張起來,感覺好像做了壞事快被人發現了。「say something」我心裏想:「不要讓他看出我是一個冒牌貨」。於是我也心虛地回應:

「yo」。

現在年輕人都這樣打招呼的吧?應該不會被識破才對。

 「XD 我用即時通跟你聊XDD」。

我看了一下對方的名字,是個男生。他想對我女兒怎麼樣?

 「不了~ 我要離開了 !!」。

打完上面的回應後,我就以最快速度關掉瀏覽器。其實我也很好奇那個男生想和我女兒聊些什麼。 不過我不擅長用 yo 打招呼,也不太清楚何時要加個 XD 或 XDD,怕很快就漏出馬腳,還是不要再裝下去吧。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成吉思汗

今天和女兒在家裏整理書籍。我拿起一本標題是「成吉思汗」的書,問女兒:「妳有聽過成吉思汗嗎?」。

「好像聽過」女兒回答:「好像是什麼火鍋的名字」。

是啊 。我們去過的千葉火鍋和風尚咖啡都有成吉思汗鍋。

「沒錯」我告訴女兒:「成吉思汗是歷史上的一個火鍋大王」。

我把「成吉思汗」放好,拿起了下一本書。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英文口音

以前一直待在國內並不覺得,後來有機會出國開會交流,才留意到了各國人士說英文的口音現象。

亞洲國家中,日韓兩國人士的英文口音就不用說了,都很容易辨識,至少我大概分得出來。就算都是華人聚集地的新加坡、大陸、與台灣, 說起英文來也都有各自獨特的口音。

新加坡人平常說的英文是所謂的Singlish。我看了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後的心得是,新加坡人是以華語的語調(抑揚頓錯)來說英文。你可以試著帶點感情說:「不關你的事」,然後再用相同的語調說:「none of your business」。是的,你已經在說Singlish了。

大陸人的英文先不說。台灣人說英文有個小毛病,就是會將英文切成不連續的短音節,並忽略掉一些尾音的細節,這點和日本人有些類似。例如 car 這個字,大部份台灣人說出來都變成 ka,沒有字尾 r 的音。

大陸人的英文比較沒有這個問題。我認為原因在於台灣說的國語和北京腔的普通話相較之下,除了國語並不捲舌外,也比較會切尾音。如北京腔普通話說「好」,我們聽起來像是「好凹」。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我們將北京話「好凹」這個音切成了只剩下前面的「好」,而沒有了後面修飾的「凹」。

這個習慣在聽與說中文時沒問題,因為基本上中文是一字一音,那些多餘的 「兒」、「凹」尾音反倒會讓聽不慣的人覺得裝腔作勢不自然。不過在說英文時,這個說話習慣反倒成了優點。

另外由於我們基本上不捲舌說中文,連帶的也會忽略英文中 r 這樣的捲舌音。everyday 因為自動無視中間的 r ,所以變成了白冰冰說的 AV day。Every day is an AV day 倒也像宅男寫照。

所以要分辨大陸(以北京為主)與台灣的英文口音,就看 r 的發音。一般而言,上述 car 北京的朋友會唸成類似 「卡爾」的音,台灣的只會有「卡」。不過雖然北京的朋友唸出了 r 的音,不過有時候聽起來會覺得過份強調而顯得不自然。

因為常常無視 r,所以我們對類似發音的 l 也常無法分辨。試著對老外說 bear 和 bell,如果他聽不出來有何差別,你就有此毛病。前者發音類似 「貝爾」,後者發音類似 「貝偶」。所以「貝爾實驗室」其實應該是「貝偶實驗室」。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dvipdfm產生的pdf version太舊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都是用 dvipdfm 將 LaTex 編譯出來的 dvi 檔轉成 pdf 檔。IEEE Xplore 規定上傳的 pdf檔案(如會議論文的camara-ready檔)版本至少要是 1.4 版,但 dvipdfm 轉出來的 pdf 檔版本是1.2。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久。

今天我找到一個解決方案,就是改用 dvipdfm 的延伸版本 dvipdfmx 來取代 dvipdfm。dvipdfmx 有個 command-line argument -V,可以設定 pdf 版本。例如要設定轉換 test.dvi 為 1.5 版的 pdf 檔,可以用

dvipdfmx -V 5 test.dvi

決定以後要改用 dvipdfmx 了。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栽贓

女兒問我什麼叫做「栽贓」。這個解釋可是需要舉例說明的,而且要花不少時間。

她聽完我的解釋後,說: 「這樣不是很奸詐嗎?」。她在評論「栽贓」這種行為。

是啊。不過我想的卻是,牽涉到栽贓者、被害人、及其他不知情第三者,並有者邪惡動機、精密算計、並實際付諸行動的這麼複雜的行為,讓我解釋老半天,名字卻只有兩個字。這代表這種事情應該是很常見吧?至少要比「線上遊戲」這種四個字的名詞還常見吧。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地震簡訊

因為這次東日本地震的緣故,很多人開始討論用即時簡訊傳送國內地震預報的議題。用簡訊(SMS)在短時間傳送大量訊息是絕對達不到即時的要求的。這是因為簡訊是以單一客戶為傳送標的,就像e-mail一樣。傳送成千上百的簡訊,就算內容一模一樣,所需佔的頻寬也是和簡訊數量成正比。

其實第二代行動電話系統GSM在規格制定時,就提供了區域廣播(Cell Broadcast)的功能。區域廣播是以基地台為單位,無選擇性地對所有位於其電波範圍內的手機統一發送訊息。原本此項設計是設想用來傳送新聞、氣象、運動賽事的即時廣播訊息之用,當然也適合用來傳送地震預報。

不過就我所知,國內業者從來未曾開啟這項服務。國外GSM業者的狀況可能也是如此。我認為原因有幾點。

第一是此種廣播是沒有選擇性的,就像傳統的電台廣播一樣。這表示業者沒有辦法知道哪些客戶接收了區域廣播,當然也就沒有辦法向客戶收取相關費用。

其次如果業者想到的是另一種商業運作模式,也就是主動向顧客傳送第三者委託傳送的訊息(如廣告),利潤尚無法預料,還可能會被消費者保護團體一狀告到NCC。

最後,我覺得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區域廣播頻道和一般通話頻道或傳送簡訊的控制通道是共用頻寬的。也就是提供區域廣播服務會對其他利潤更高的通話或簡訊服務量產生排擠效應,導致業者利潤下降。

這也就是為何十餘年前我的西門子手機,還能讓使用者選擇要接收的區域廣播頻道號碼(不同的頻道號碼代表不同性質的區域廣播訊息),但是近幾年來的手機上已經沒有這樣的設定了。這種服務大概已經被驗證沒有商業市場。

信用卡繳款截止日

昨天一口氣收到花旗、遠東、台新銀行的信用卡帳單。幫我整理帳單的另一半發現這三張的信用卡繳款截止日都在3月28日。「怎麼會這麼剛好?」她不解的說。

我想了一下,這三家一定都是設定在月底截止,而28號是每一個月份都會有的最後一個日子(二月不見得有29號,更別說30與31號),為了程式設定作業方便,所以都選在28號。

我可以想像此程式的設定畫面一定會有“每個月的___號為繳款截止日”之類的選項。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十點八分

HTC在今年Mobile World Congress一口氣推出了六款的智慧型手機。我看著報紙上刊登的這六款手機排排站的照片,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我指著報紙上的照片轉身問女兒:「妳看這一排手機的照片,每一隻手機畫面中央都有一個超大數字顯示的數位時鐘,對不對?」「嗯」:女兒回答。「妳知道為什麼每個時鐘都顯示了10:08這個時間?」

女兒想了想說:「應該是拍這張照片的時候就是十點八分吧。」

我說我認為這是有一個典故的,她猜會不會十月八號是某個特別的日子,或是晚上10:08是他們工程師下班的時間。我只能說:很有創意。

最後我告訴她答案。這個典故的確是女兒所說的「老人才會知道」。在以前鐘錶尚未數位化的時代,鐘錶行往往會將展示的靜止鐘錶的時間調成十點零八分,因為在這個時間點,時鐘的時針與分針將形成一個完美的V字形,具有美感。講究一點的還要調成十點零七分三十秒,讓秒針垂下。現在雖然進入了數位時鐘的世代,這個慣例還承襲了下來。不過,數位的10:08已經沒有任何美感可言了。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聰明包牌法

昨天報紙上有一則新聞標題「衰男包牌 16張號碼竟相同」。什麼人這麼衰?令人好奇。

新聞內容寫道:「彩券行人員告訴他有電腦選號的聰明包牌法,只要9注,1至49個數字都會出現。」這應該是基本算術。大樂透每注可選6個號碼,9注總共可選54號碼,當然可以讓1至49個數字都出現。只是每注要選哪六個號碼,是可以讓電腦程式代勞一下。

「於是他花7650元買了153注共34張彩券,當時沒看就收起來,不料第二天兌獎時,發現其中16張、每張5注的號碼都是同樣5組號碼,另16張、每張4注的號碼也是一樣情形,而且全數摃龜。」

如果將每9注包含所有1至49數字的選號視為一組,這位仁兄顯然買了153/9 = 17 組,這17組中竟然有16組的號碼組合是一模一樣的,難怪他要不滿。

到底程式出了甚麼問題?上面17組中有兩種組合,顯然這個程式不會笨到每次都輸出一樣的結果。有沒有可能是彩券行老闆的操作失誤,輸出第一組後嫌累,直接輸出第二組x16,就像印表機列印16份那樣。

另外包牌程式有沒有記憶?我是說它是否記得之前輸出的選號組,以避免同一個客人拿到相同的選號組合?看起來沒有,很多人寫這種程式純粹以亂數打發,認為出現相同的選號組合的機率很小。這是沒錯,但要注意亂數種子的初值化。相同的種子一定跑出相同的結果。

最後,這種包牌程式最適合作為程式練習題。比如說,讓使用者輸入9組號碼,產生這9組號碼中任意6組成為一注的所有組合。由於一般程式教學並不著重這種產生所有排列或組合的例子,所以一般程度的學生都會覺得這種題目有點難度。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按個讚

用過臉書的人都知道臉書有個按「讚」的功能。有人曾經想請臉書也提供按「幹」的功能,但顯然不會成功,因為臉書希望人們透過它來聯結人際網路,任何可能破壞人際關係連結的設計都是不予考慮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見過類似的設計。2007年我自雲南昆明入境中國,在通關進行證照查驗時,見到海關官員櫃檯玻璃窗前有兩個按鈕,讓通關的民眾可以就官員的值勤態度按下「滿意」或「不滿意」鈕。這兩個按鈕的設計造成我當時的心理衝擊至今難忘。

衝擊之一是我沒想到在一個共產制度的國家,人民竟然可以赤裸裸的公開為官員打分數。另外這個按鈕評分制度沒有另加一個中性的「無意見」鈕。你可以選擇不要按鈕,但一旦要按鈕就是直接的「讚」或「幹」,沒有鄉愿的 「無意見」或「還好」。

我認為公務機關中需要直接面對民眾的櫃檯,都應該設置這樣的一個按鈕系統。公務機關應該要強制規定每個公務員都要建立自己的臉書系統(粉絲專頁?),然後將此按鈕系統與公務員的個人臉書建立連結。當某個洽公民眾對某個公務人員按下 「滿意」鈕時,該公務員的臉書中就會多一個「讚」。當然,考量我們溫柔敦厚的民情,我們可以不要設置「幹」的按鈕系統。這樣,公務員的年終考績就可以用按「讚」的次數多寡來衡量了。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大樂透

「大樂透連九摃 今晚上看18億」這是今天新聞的標題。下午我開車經過民富街,一家賣樂透彩的店家門口停滿了買樂透顧客的汽機車。我看了一下門口的招牌,上面寫著:「本店開出兩次頭彩。」

顯然大家相信「開出過頭彩的店家,比起一般店來有較高的機會會再開出頭彩,所以到這家店買樂透中頭彩的機會比較大。」

這種認知對嗎?學過一點機率的人,習慣了教科書中動輒祭出的「獨立隨機試驗」假設,會告訴你這種說法是錯的。上次這家店開出頭獎的事件,不會影響這次開獎這家又開出頭獎的機率。

不過現實生活中,開出過頭獎的店家生意都會比較好些,也就是說從這家店賣出的彩券數目比普通的店多些,因此從這家店再開出頭獎的機率的確會比較高些。

這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大多數人都相信「開出過頭彩的店家,比起一般店來有較高的機會會再開出頭彩」,就會使得這個現象成真。如果大多數都不相信,這個現象不會成立。

同樣的現象也可以在股市看到。只要大多數股市投資人都相信股市會上漲,股價真的就會因此而上漲,就算「照理」來說股市應該下跌的。

那麼到開出頭彩機率高的店家買彩券,中頭彩的機會比較大嗎?當然不會。所以結論是:

 「開出過頭彩的店家,比起一般店來有較高的機會會再開出頭彩,但是到這家店買樂透中頭彩的機會並不會因此比較大。」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還好

有次在國外開會,和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聊天,他說很受不了台灣的藝人接受訪問時,問到對任何問題的看法,都千篇一率只會回答「還好」,沒有其他詞了。我一愣,自己倒是從來沒注意過這個現象。問他不然要怎麼回答,他說回答的方式多了,光是「還好」就可以說「還行」、「可以」、「過得去」、「還像個樣子」、「還不就那麼一回事」等。

我心中還蠻吃驚的。這些詞聽別人說出來,也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我無法想像別人問我意見時,我說得出 「還不就那麼一回事」這樣的話。感覺這是戲劇或文學作品中的用語,並不十分生活化。另外,其它的說法也顯得直接了些。

為什麼我會覺得其它說法直接了些?我仔細想了一想。我認為大部分人說「還好」時有兩種意思,一是沒有特別意見,另一是不願意話說得太白傷了別人。後者是一種對自我的防衛或對他人的善意,或僅僅只是習慣說話含蓄些,但是一旦養成習慣,就變成對任何事物的意見都是「還好」,儘管心中可能是有一些不同意見的。

我們可能對此見怪不怪,對透過他人的這一面鏡子,我們可以更加瞭解自己。到底是我們說話太過含蓄/敦厚/虛偽/沒主見,還是別人說話比較直接/主觀/不修邊幅?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鮑魚米粉

這是我從KH那邊聽到的。

有位民眾看到路邊一家餐廳招牌上寫著「鮑魚米粉30元」,心想老闆真是佛心來著,趕緊進去點了一碗。不料一碗吃到快見底了,還是沒有半點鮑魚痕跡。他心裏氣不過,找老闆理論,質疑這是欺騙顧客的行為。長得兄弟模樣的老闆不疾不徐的回答:「恁爸號做林鮑魚,開這間鮑魚米粉賣你一碗30元,你是有什麼意見嗎?」

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氣象預報

另一半常常報怨氣象預報不準。我跟她解釋,氣象預報和節目預報不同,前者本來就會不準,後者除非遭遇不可抗力的因素,幾乎是可以百分之一百確定的。你不能將氣象預報當節目預報看,期望老天爺照中央氣象局預報的劇本演出。

其實這裡面還牽涉到何謂「預報準確」的問題,我沒和另一半提,免得她傷腦筋。以我們最關注的氣溫為例,中央氣象局預測今天新竹地區的氣溫是9到11度,如果真實溫度真的落在這個範圍內,那當然是準的,否則就是不準。準的話大家認為是應該的。如果不準的話,氣象局會被民眾抱怨。

可是且慢,在此前提下,我可以大膽預測未來一年台北的每日氣溫,而且保證100%準確。為什麼?因為我預測每一天的氣溫都在攝氏0度到40度之間。除非全球暖化的效應提早出現,我有信心此預測一定準確。但這種預報毫無參考價值可言。

所以對溫度預報而言,公佈出來的數值是在準確度與資訊價值間做個取捨。為了讓預報資訊有價值,預測的溫度區間不能太含混,如此自然會有大於0的機率預報結果會不準。

再以降雨預報為例,依據氣象局的定義,當天就算只下了一滴雨,也符合「下雨」的定義。因此會不會下雨是一個可以判定真偽的邏輯敘述,沒有模糊空間可言。不過氣象局的降雨預報並非明確敘述明天一定會或一定不會下雨,而是公佈一個降雨機率。如果氣象局預測降雨機率為70%,而真的下了雨,大家一定會認為這個預報是準的。反之若預測降雨機率70%但沒降雨,那顯然又是一次預測失準。

如果仔細思考此種認定方式,可以得到許多有趣的心得。首先氣象局公佈的是機率值,當它預測70%降雨機率的同時,它其實也同時預測了30%的不降雨機率(因為預測結果只有降雨與不降雨兩種可能,沒有模糊空間),為何我們就認定了氣象局是預言「會降雨」呢?顯然在我們的心目中已經對機率設定了一個門檻值,如果預言某個事件發生的機率值超過此門檻值,我們就認為此預言認定事件是會發生的,否則就是認定不會發生的。

大部分人心中的這個門檻值顯然是50%。所以氣象局公佈降雨機率是51%或是100%,我們都認定氣象局是預測「會降雨」。如果是這樣的話,氣象局何必再去區分51%, 70%或100%降雨機率的不同?反正民眾就是認定象局預測了「會降雨」。

進一步思考,預測51%的降雨機率,而且也真的降雨了,與預測100%的降雨機率且真的下雨,直覺上似乎後者的「準確度」又更高些。但是,如何量化這種「準確度」呢?

這個問題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認為可以用下列方式量化。假設某預報預測次日降雨機率為p%。如果次日真的降雨了,此預測得分為p-(1-p);如果沒降雨,則得分為(1-p)-p。如此任何預測的得分皆在-1與1的範圍內,愈接近1表示預測愈準,愈接近-1則表示預測愈不準。例如,預測降雨機率100%且真的下雨了,則可以得100%-(1-100%)=1分。預測降雨機率70%且真的下雨了,則可以得70%-(1-70%)=0.4分。

另外,預測明天會不會下雨和預測擲骰子或擲硬幣的結果不同,後者一般認定是獨立隨機試驗,意思是說無論前一次試驗的結果為何,皆不影響我們對下一次出現結果的機率估計。但是天氣狀況不一樣,以台灣北部冬季氣候為例,當冷鋒或強烈大陸冷氣團過境時,往往會連下好幾天的雨。此時如果今天已經下了雨,明天下雨的機率應該要比今天不下雨時明天下雨的機率高些,也就是說今天的試驗結果(降雨或不降雨)會影響明天試驗結果的機率分佈。這就不是獨立隨機試驗了。

對於非獨立試驗,我們可以建立機率模型,以歷史資料預測未來的試驗結果。其中最簡單的馬可夫模型(Markov Model),只參考最近一次的系統狀態來決定下一次的試驗結果。有了這些工具,其實氣象學家要比隨意亂猜的表現要好得多才說得過去。

比如說,如果純粹依照歷史的機率模型(不參考今日實測的其他數據)預測今日下過雨後明日也下雨的機率是80%,而氣象局發佈了明日70%的下雨機率,實際上氣象局是認為明日下雨的機率低於一般機率模型的預測值。如果隔日果真下雨,我們還會認為氣象預報很準嗎?

事實上上述觀念也用不到多麼高深的機率模型。以南台灣的高雄來說,某個季節中下雨的日子非常少,甚至低於10%。如果氣象預報高雄明日的降雨機率為30%,從某種角度來說,此預報其實是講「明日下雨的機率遠高於該季節一般的平均值」。如果隔日果真下雨了,我們能說氣象局降雨預報不準嗎?或者隔日竟然沒有下雨,我們能說降雨預報很準嗎?

重點在於我們一般民眾不知道評估預測準與不準的參考基準點在哪裡。我們會以50%的機率當成門檻值,是因為沒有或不知道氣象預報的事前資訊(Prior Knowledge)。氣象單位有這些資訊,照理應該會比一般人的猜測準確許多。一般人會認為氣象預報不準,是我們心理上會將正確預報視為理所當然,而將注意力放在預報失準的少數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