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觀賞少年pi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是視覺和心靈的雙重衝擊。

在視覺方面,3D技術雖炫,但導演李安並沒有過分賣弄這項技術。片中3D視覺特效的使用並不像環球影城或科學博物館中的展示影片,以驚嚇觀眾或刺激觀眾的視覺為目的。確實,觀眾在影片一開始就可以感受到3D影像的神奇炫目。但隨著劇情發展,觀眾只會被擬真的影像帶入到現場,與影片主角一起經歷一段奇幻的漂流旅程。過程中,你不會對所看到的虛擬影像感到懷疑。這是李安成功的地方。

在心靈方面,一般電影很難讓我真正融入劇情中,情感上我通常與劇中角色是抽離的。但是此片的印度風配樂加上 擬真的3D影像,會讓人自然而然就融入電影中的場景,感受導演要讓觀眾感受到的東西。與其說是去欣賞一部電影,還不如說是去經歷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旅程。這段旅程的經歷和記憶應該會讓我放在心中很長一段時間。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該不該取消3G上網吃到飽?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經濟學的問題。

假設消費者付出 c 元,獲得了總量為 b 的資料總傳輸量,則我們可以將消費者在這筆交易中所獲得的利益 (utility) 值表示為 u = b / c。價錢越低,或者交易所能得到的價值越高,則消費者的滿意度越高。這也就是一般人在評估交易划不划算時所說的性價比。

不過經濟學上有所謂邊際效益遞減的說法。這是說某個數量的東西(如金錢),在你擁有的數量很少時對你所能產生的利益,大於同樣數量的東西在你擁有的數量很多時對你所能產生的利益。照這個說法,上面的利益值算法應該修正為形如 sqrt(b) / c 或 log(b) / c 之類的函數。不過無論如何修正,這個函數還是單調遞增(monotonically increasing)或至少是非遞減(non-decreasing)函數。

現在問題發生了。對於選擇吃到飽方案的消費者而言,他所付出的 c 是固定的,所以他所能獲得的利益 (utility) 值 u 與所獲得的資料總傳輸量 b 成正比(或至少不會成反比)。經濟學上將人都視為是自利的。在這種假設下,消費者當然是「吃越多越划算」。當所有消費者(包含未選擇吃到飽方案的消費者)的資料傳輸量總和大於系統容量,網路就會「塞車」了。

解決塞車問題有兩個方案,一是開源 (擴增系統容量),二是節流(限制使用者的資料傳輸量)。這兩個方案的差別是,開源是需要成本的,節流幾乎不必花成本,但要冒著使用者流失的風險。

3G業者可以選擇開源但不節流,也就是擴增系統容量但不取消吃到飽方案。如果擴增出來的系統容量通通被吃到飽客戶吃掉而沒有辦法增加太多收益,則業者勢必要將擴增系統容量所增加的成本攤到現有客戶上,也就是要漲費率。如果不能漲費率,那麼業者沒有採行此方案的動機。

3G業者也可以選擇節流但不開源,也就是取消吃到飽方案但不擴增系統容量。這樣一來客戶所支出的費用 c 值會隨著 b 值上升而上升,就沒有動機使用超過需求的資料傳輸量。結果所有消費者的資料傳輸量總和會小於系統容量,業者就會有多出來的系統容量可以增加利潤。不過因為此方案業者並未付出成本,多出來的利潤應該透過諸如降低費率等手段回饋給消費者。

3G業者也可以選擇開源節流併行。這樣業者付出擴增系統容量的成本,但也因為系統容量增加而獲得了利潤。對費率的影響則要細算才能得知。

結論:面對網路塞車問題,業者會選擇取消吃到飽方案而非擴增系統容量,因為這種選擇成本最低。吃到飽用戶會希望業者擴增系統容量而非取消吃到飽方案,但業者沒有動機這麼做,除非用戶願意接受費率上升的後果。所以最後結果應該就是維持現狀吧。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誰追誰

中午在某平價連鎖火鍋店
女兒:爸,當初是你追媽還是媽追你?
我:(訝異)... (堅決) 是我追你媽。
女兒:真的嗎?(訝異)
我:...
女兒:為什麼你會想要追我媽?
我:... 當初你媽可是美女...
女兒:真的嗎?(不可置信)
我:...
女兒:你就只因為媽漂亮就追她喔?(不屑)
我:... (慚愧)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六度分隔

報紙上一篇報導,提到畢業廿多年的師大附中同學應用數學概念中的「六度分隔理論」在臉書上尋人。報導中提到,如果將尋人訊息轉發給十名臉書友人。訊息的臉書朋友再轉發給十名朋友,就會有一百人看到尋人啟事。以此類推,轉發到第五層時時,就會有一百萬人看到。

首先,我認為並不能因為「六度分隔」(Six Degree of Separation) 這個說法牽涉到一個數字,就被稱作是「數學理論」。嚴格地說,這個說法連理論都稱不上,只是一個普為接受的想法 (idea),因為它不能被嚴謹地驗證。

實際生活中每個人認識的朋友數目有多有少,而且每個人認識的人多少都有重疊,此重疊的人數並非常數。因此人際關係每往外一層可以增加的新朋友並非可簡單計算出來的。這個並非簡單數學題目。

假設每個人的朋友數目為定値 m。又假設每個人的朋友中,彼此間也是朋友的佔每個人全部朋友數目的比例亦為定値 r。請問以任何一個人為起點,人際關係往外推 n 層可以納進來的人數為多少? 這個才是數學題目。有答案的人可以告訴我。

上面第二個參數也可以用群聚係數 (Clustering Coefficient) 代替,它的定義是這樣的。n 個人之間所有可能存在的二元朋友關係總數為 n(n-1)/2,將這 n 個人之間實際存在的二元朋友關係數目除以 n(n-1)/2,即為群聚係數。假設每個人的朋友數目為定値 m,又假設此社群中的群聚係數為定値 c。請問以任何一個人為起點,人際關係往外推 n 層可以納進來的人數為多少?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學術論文的價值

接近年底研討會旺季,最近收了不少審稿邀請。今天早上認真審了幾篇論文,分屬三個國內研討會。看完要上傳審稿意見時,發現有兩篇找不到歸屬。查了半天,最後發現這兩篇是去年某個研討會我已審過的舊稿,檔案存在硬碟中又被我拿了出來再審一次。讓我意外的是我竟然一點印象都沒有,還煞有其事地從頭到尾把論文看完寫審查意見。可能是我的記憶力不行了,也可能是那些論文看起來都差不了多少,亦或者是這些論文的內容並沒有進入我的長期記憶區中。如果原因是後兩者,那麼很多人批評學術論文多是垃圾的說法,在此得到一個驗證。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電子發票中獎通知

我在之前提過在二代電子發票服務整合平台上面可以設定設定 e-mail 位址及行動電話號碼,如果你的電子發票有中獎,系統會自動發簡訊和 e-mail 通知你,沒想到這一期我就收到了通知。
由於我已經設定了自己的匯款帳號,所以獎金也自動進了我的帳戶。我不用傷腦筋如何領獎的問題了。

失敗的父親

在雜誌上看到對劉克襄的專訪。劉克襄自承是個失敗的父親,他的兩個小孩完全不像他,而這不是他當初所預想得到的,至今他仍在調適中。

其實能自覺失敗就已經不是失敗者。劉克襄歸納出的心得,頗值得參考。他說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父親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是時間。父母要抽出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

第二是耐心。父母要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長。

第三是尊重。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網路程式設計專題

這學期教的網路程式設計,規定期末學生要做個專題交出來。歷年我皆如此規定,但從今年學生的成果中我看到了驚喜與感動。我相信學生只要全力投入,可以做出超越我們期待的東西,這是下一代的競爭力啊。

就算是看報告,也可以看到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內容。以下是今年期末專題報告的內容摘錄。
  • "連續好幾天看到太陽升起的日子終於結束了"
  • "以後我的小孩就要玩我寫的遊戲了!"
  • "我覺得寫程式真的很容易讓人為此著迷,因為從開始動手後,不管吃飯、洗澡腦中都會一直想著哪裡會有bug哪裡可以改進"
  • "我們就著手將賽馬從fork改成threads,光是這樣就花了一天的時間"
  • "不過這次的專題真的很不錯,也讓我體會到,單機遊戲跟網路遊戲製作起來真的差很多"
  • "改完一個bug又會生出新的bug,但是我們還是努力的解決它們,常常飯忘記吃,睡覺睡不著"
  • "在寫程式時碰到許多沒見過的問題,以致於讓我產生許多新的想法"
  • "網路的傳遞實在是太抽象了"
  • "期末專題的難度跟之前作業練習的難度比較下來天差地遠"
  • "這次的專題,說實話我是少有的認真去做的一次"
  • "這次也讓我了解到程式的基礎是很重要的…,還有再次了解到真的不要熬夜…"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姐姐和阿姨

星期天,我和女兒一起坐電梯下樓。到七樓時電梯門開了,一位男士推著嬰兒車進來電梯,嬰兒車上坐著一個一個大約兩歲的小男孩。小男孩長得很可愛,正好和在電梯裡和女兒面對面,男孩的爸爸臉朝著電梯的門口。電梯門又關上,繼續往下。

小男孩突然以稚嫩卻清楚的童音對女兒喊:「姐姐」。女兒靦腆地笑了,卻不好意思回答。「姐姐」小男孩又叫了,女兒只是微笑。

「阿姨」小男孩又叫了。氣氛變得有點尷尬。

「阿姨」小男孩又叫了一聲。這時男孩的爸爸回過頭來,看了看女兒,對小男孩說:「叫姐姐就好了」。

我在旁邊全程目睹。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Steve Jobs 說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十分激勵人心,不過我若是祝福畢業生 "Stay Foolish" 一定會遭來噓聲。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固態硬碟

去年11月買的超薄筆電,上星期熱當後就再也進不了系統了。星期一送修,今天去取件,接待人員告知256G的SSD固態硬碟掛了,已換新。結果我就拿到全空的系統了。雖無法就此斷定固態硬碟沒有傳統硬碟耐用,但至少知道固態硬碟要掛沒有預警期,平時還是要勤做備份才保險。
今天也才知道「還原光碟」並不能將你的系統還原到製作光碟當時的系統狀態。這裡的「還原」是 reset 的意思,只會讓你的系統回到出廠狀態。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查icash上的電子發票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還沒十分搞懂清楚電子發票是怎麼一回事。這兩天特地上網瞭解了一下,終於有點明白電子發票的好處。

就我而言,如果要知道我的icash上的電子發票及消費明細,可以準備好晶片卡讀卡機,到二代電子發票服務整合平台查詢。這個網站如同許多銀行的網路ATM,會要執行一些Active X控制項,所以只能用 IE當瀏覽器,這是比較討厭的地方。不過只要設定一次,後續使用還算方便。

連接好晶片讀卡機,並將icash卡放入後,按下查詢即可得到指定月份的發票列表。如果有捐贈發票給社福團體的習慣,也可以在此捐贈發票。

按下查看明細可以看到當初購買的物品是什麼。
不過這些功能只是將當初印在紙本上的資訊轉成電子檔案存起來。真正能發揮電子發票功能的是發票流程的追蹤。例如自動幫你對對看是否電子發票中了獎。
神奇的是,你還可以查查看捐贈出去的發票是否有中獎(當然就算中獎也與你無緣了)。也許以往你只會默默捐發票,不知道這些捐出去的發票是否真的幫上社福團體的忙,現在你可以追蹤你的實質貢獻了。

不過這個系統還是要你主動上網來查詢。如果你這點也嫌麻煩,系統還可以讓你設定e-mail位址,主動將你發票中獎訊息通知你。這樣就真的很方便了。不過真的中獎的話,要如何領獎? 這點就等我真的有中獎再傷腦經吧。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地方美食

近年來各地美食的報導出現在各種媒體上,這些媒體報導過的店家我也去了一些,不過這些美食嚐起來多半感覺並不如報導中所説的那麼美味。固然我並非能夠充分領略食物美味之人,但我確信其中有些店家是名實不符。

我歸納出的心得之一,是如果食物的食材原料並非特別要當地才有出產,烹煮料理方法又無獨特之處,卻只有當地才吃得到,別處沒得買,則多半是當地人所青睞,而外地人不見得欣賞的「美食」。我會這麼説,是因為我認為這樣的東西如果真的很美味,沒理由不像香雞排、珍珠奶茶等小吃短時間很快風行起來。至於為何當地人獨愛這一味,則和當地的風土和生活形態大有關聯。我不願舉出這樣的例子,因為可能會傷了當地人的心。

我歸納出的心得之二,是這家店如果僅是當地人從小吃到大,而沒有其它特別之處,那大概僅能保證價格平民化(才能開這麼久),至於美味與否,在比較大範圍的角度來看,恐怕也存疑。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差異

最近我和我的研究生之間的溝通出了一點小問題。後來我仔細想想,這些研究生進入研究所後,也沒有人告訴過他們研究生和指導教授間的互動,和大學時代有什不同。另一方面,指導教授對研究生的做事態度與專業程度有一定的期待(有別於大學生)。這兩者間的落差造成溝通不良。

最大程度的差異,指導教授已不再視學生為單純的知識單向接收者。在某種程度上,指導教授會將碩士生視為研究助理,對於專業領域的問題,會指示學生可能的嘗試方向,而期待研究生有能力獨立進行此嘗試,最終將結果回報給指導老師。這類的指示可能只是口頭上的:「你去試試...」或「你去想想...」。

在研究生這邊,已經習慣了大學時代老師說一步、學生才做一步的教學方式。縱使老師在課堂上也會說出 「你們去想想XX問題」之類的話,但只要不是有規定截止時間要繳交的作業,這類交代通常只當作耳邊風。

如此的互動方式,讓老師覺得納悶,為何交代學生進行的工作就如同石頭丟入水中,再也沒消息。學生那邊的想法,則是「接下來呢?老師沒有交代我接下來該怎麼做啊?」

另外一個觀念上的差異,就是學生只當碩士論文是一個比較大的作業或專題,最後有交就好,中間的過程不重要。研究過程中所用到的程式,也當用過一次即可扔的程式作業,不講求結構化和註解。從這種角度出發,也就不會理解為何教授要對所撰寫的碩士論文吹毛求疵挑毛病,不是有寫就好嗎?

我覺得可惜的一點就是,這些學生從小學到研究所,學業都是抱持著「應付」的心態,都是在滿足別人的標準,其實自己並不在乎。結果變成指導教授比學生本身還在乎學生的碩士論文。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IEEE參考文獻的格式

我常常有機會看到學生寫的學術論文,其中大部份在參考文獻 (References) 這部份的格式都是有問題的。在此整理一下常見的問題及正確的格式,供有心人士參考。

首先要有一個基本觀念。原始論文中各項資訊(作者姓名、標題、出版物)的格式,當初是遵照出版該份文獻出版社的規定列出的,但將此份論文列入你論文的參考文獻時,需依照你這份論文的出版機構規定的參考文獻的格式重新寫出。很多出版機構(如IEEE)對刊出論文的格式規定與對參考文獻的格式規定是不一樣的。直接將原始論文中的相關資訊複製貼上到參考文獻中是行不通的。 這通常也是論文中參考文獻格式會出問題的原因。

論文作者部份。 通常原始論文中會列出所有作者的完整姓名,但在參考文獻中不見得是如此規定。最常見到的規定是縮寫名的部份。如原作作者  Martin Kubisch 在參考文獻中常常就要寫成 M. Kubisch。作者有一個以上時,所有作者姓名以逗號隔開,最後一個作者前用 and 連接(原來論文的作者表列格式中不見得有此 and)。例如原始論文中三位作者為 Martin Kubisch, Holger Karl, Adam Wolisz,寫在參考文獻中通常是 M. Kubisch, H. Karl, and A. Wolisz。這也是 IEEE 期刊和會議論文的標準作法。

有些出版物規定參考文獻中的作者姓名以姓在前(參考關於論文中的英文姓名)的方式列出,此時上面的例子就成為 Kubisch, M., Karl, H., and Wolisz, A.。不過在我的領域此種格式規定比較少見。

在IEEE Magazine與某些會議論文中,如果某篇論文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作者,則在參考文獻中以首位作者姓名加上 et al. (等人之意)的方式表示。如上例可寫為 M. Kubisch et al.。"et al." 為拉丁文,在英文中應以斜體表示,但現在大部份地方並不嚴格計較。

論文標題(Title)部份。幾乎沒有出版機構規定參考文獻中的標題部份全部要用大寫字母。大部份是規定標題中每個word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即頭字大寫)或只有標題的第一個字母要大寫。如果是頭字大寫,還要注意是否四個字母或四個字母以下的介係詞(如 to, for, with, by, on)和定冠詞/不定冠詞(a, the)不適用頭字大寫的規則(這個規則還有個例外,就是位於標題的第一個字母一定要大寫,無論標題的第一個字是否為上述的介係詞或定/不定冠詞)。如果規定是只有標題的第一個字母要大寫,要注意保留原來標題中出現的專有名詞,如 TCP/IP, VoIP, QoS, Markov 等這類的字眼,要保留原來的大小寫格式,不受「只有標題的第一個字母要大寫」的規定。

IEEE 的參考文獻格式中,標題內容要用雙引號括起來,如 “Minimum Data Aggregation Time Proble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注意在美式英文中,標題後面的逗號是置入雙引號內的。

論文出處部份。常見的論文出處有期刊(含專業雜誌)、會議論文、書籍、專章、技術報告等。通常在參考文獻中這些出處的名稱是以頭字大寫的格式寫出(例外規則同上述論文標題的部份)。在 IEEE 的參考文獻格式中,論文出處部份要以斜體的方式寫出,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和 Proc. IEEE Int'l Conf. on Communications。這部份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直接將線上文獻資料庫中的論文出處部分直接複製到參考文獻中。

為什麼不能直接將線上文獻資料庫中的論文出處部分直接複製到參考文獻中呢?我們以 IEEE 的文獻資料庫 Xplore 為例,它收錄了所有 IEEE 本身出版的期刊論文,而 IEEE 出版的學術期刊大都是以 IEEE Transactions on XXX 的方式命名,如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等。因此,如果以期刊名稱開頭第一個英文字母作為期刊名稱索引,會發生幾乎 90% 以上的期刊都編在 I 這個字母索引下的現象。為了避免這種無效率的索引方式。Xplore 資料庫統一將收錄的期刊名稱以 XXX, IEEE Transactions on 的方式顯現,如 Compu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與 Mobile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這種倒置的寫法類似英文中將姓寫在名前面的情形。如果直接將 Mobile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寫在參考文獻中,那是很明顯的格式錯誤,應該要用原始期刊名稱的寫法。

會議論文也會有上述的問題。因為很多會議的名稱都是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XXX 的形式。 如果以會議原始名稱開頭第一個英文字母作為名稱索引,也會發生幾乎所有論文都編列在 I 這個字母索引下的現象。因此 Xplore 資料庫也會將收錄的會議名稱以 XXX,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的方式顯現。

此外論文出處的章、節、頁碼、出版年月等,通常問題不大。唯一要注意別人論文中參考到當時尚未正式刊出的文獻時,會註明該文獻 "to appear" 或 "in press"。如果你的論文中參考到同一篇文獻,卻複製前人論文中的 "to appear" 或 "in press",那可能就會鬧笑話,因為那篇文獻通常應該已經正式刊出了。此時應查明該文獻正式刊出時的章、節、頁碼、出版年月等,再列入你的參考文獻中。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關於論文中的英文姓名

我們這個領域主要的研究成果都是以英文撰寫發表的,因此有必要看懂英文論文中作者的姓名寫法。這也是我要求學生進行論文文獻編碼的基本功。

先講姓名的一般規則。

英文以名(first name)在前、姓(last name, family name 或 surname)在後為原則。因此Mihaela Cardei 即是名為 Mihaela 且姓為 Cardei 的學者。有時候基於編排或索引的需要,會將姓調到名的前面,此時姓與名之間需用逗號隔開,如 Cardei,  Mihaela。逗號表示此寫法的姓與名是調過來寫的。

我們在論文中稱呼相關學者時,只要指出其姓即可(西方人同姓的較少),不用將其全名寫出,所以有些論文作者列(位於論文第一頁)或參考文獻(論文最後的 References)中的作者名稱常用一個英文字母來縮寫其名,如 M. Cardei 或 Cardei, M.。

有些外國人會有 middle name,但 middle name 可用可不用,通常不見得要寫出來,寫出來時也常用一個字母縮寫代替,如 Wendi B. Heinzelman 表示其 middle name 是 B 開頭的某個名字。如果 first name 和 middle name 皆縮寫,就會成為 W. B. Heinzelman 或 Heinzelman, W. B.。

有些外國女性結婚後會冠夫姓,如原來叫 Ann Scott 的女性結婚後冠夫姓成了 Ann Scott Blouin。如果我們不清楚緣由的話,單從名字來看很可能不知道中間的 Scott 是一個 middle name 還是她原來娘家的姓。不過這也沒關係,直接認定這位女性的姓是 Blouin 即可。

有些外國人本身的姓就是由兩個或更多的字 (word) 構成的,如 Laurent El Ghaoui。此時要注意分辨中間的 word 是 middle name 或是 last name 的一部分,才不會鬧笑話。例如資訊科學的奠基者之一 John von Neumann,他是個匈牙利人,他的姓是 von Neumann。我們在論文中提到他時,可以寫成 von Neumann,但決不能寫成 Neumann。

另外,外國人的姓名有時有奇怪的寫法,我們最好原封不動的照寫,不要自作聰明改掉。如前述的 von Neumann 的 von 是小寫的,除非出現在句首,我們不能隨便改成大寫版本的 Von Neumann。英文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如O'Rourke。速食業龍頭 McDonald 中的 d 也一定要大寫。

有些歐美人士的 last name 最後的 Jr. 和前面沒有用逗號隔開,如Ron James Jr.。這樣要把姓移到前面去時會成為 James Jr., R.。有些歐美人士的 last name 最後的 Jr. 和前面有用逗號隔開(如 Henry Ford, Jr.),這時將姓移到前面去時會成為 Ford, Jr., Henry。

天下事無奇不有。上述規則不敢保證是普世原則。據說印尼人傳統上是沒有姓的,很多人證件上的姓是以XXX標示(不是姓XXX喔,不然XXX可能成為印尼第一大姓)。我也認識一些中東的朋友,姓名完整寫出來是四個字,分別是名字,父親的名字,祖父的名字、以及家族姓。這些狀況是如何處理的,我想應該尊重當事人。

其次講如何判斷作者的姓名

兩個字構成的姓名通常沒問題。對於三個字的姓名,重點在判斷中間的 word 是 middle name 還是 last name 的一部分。以下面這篇論文為例
Fatma Ben Jemaa, Guy Pujolle and Michel Pariente, "QoS-Aware VNF Placement Optimization in Edge-Central Carrier Cloud Architecture," Proc. 2016 IEEE GLOBECOM, Washington, DC, 2016, pp. 1-7.

第一作者的名字剛好就是三個字Fatma Ben Jemaa。當我在論文中提到這篇論文的作者時,如果他的姓是最後一個字 Jemma,那麼我必須寫 "Jemma et al.";如果他的姓是後兩個字 Ben Jemma,那麼我應該寫 "Ben Jemma et al."。

但是我怎麼會知道呢?

首先你可以拿到原始的論文,看論文標題下方作者如何寫出自己的全名。因為絕大部份狀況下,作者會用一個英文字母縮寫他的middle name,但姓的部分是不能縮寫的。所以一個簡單的判斷原則是,沒有縮寫而完整寫出的中間的 word,應該就是姓的一部分。

就上面那篇論文而言,你會看到原始論文中第一作者寫出了全名Fatma Ben Jemaa。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推測他的姓應該是 Ben Jemaa(這裡的邏輯是如果Ben是middle name,他應該要寫成Fatma B. Jemaa)。

有些作者體貼我們,會將屬於姓或名的兩個 word 用連字號 (hyphen)連起來,如 Hesham El-Rewini,表示他的姓是 El Rewini,而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是姓為 Barabási 的學者,前兩個word是他的名。

如果你還不是很確定,另外一個方法是從收錄該論文的資料庫或引用該論文的參考文獻找蛛絲馬跡。以上述論文而例,你可以發現收錄該論文的 IEEE Xplore資料庫中建議此論文的引用(citation)為


符合我們之前的預測。

最後講如何書寫自己的英文名字

瞭解以上原則後,我們也可以類推到我們自己的英文姓名寫法。包含中日韓在內的東亞國家,傳統上是先姓後名,但刊登在英文學術期刊上時,順應英美人士的慣例,寫成名字在姓之前。以我為例,我的名字的英文拼音是 Li-Hsing,所以可以寫成 Li-Hsing Yen,L.-H. Yen,Yen, Li-Hsing 或 Yen, L.-H.。也許有人覺得名字中的連字號很礙眼,可是那是用來表示這兩個音節都屬於 first name 的一部分,如果寫成 Li Hsing Yen,外國人可能會認為 Hsing  是我的 middle name,而因為 middle name 可用可不用,外國人可能會認為我的姓名也可以寫成 Li Yen,那就誤會大了。

另外一種中文姓名的英文寫法,也是對岸所採用的,是將名字部份寫成一個 word,如 Xiaoyan Hong。這樣的好處是沒有礙眼的連字號,也不會有 middle name 的誤解。不過我猜有些名字寫成一個 word 外國人會唸不出來或唸錯。

另外許多在國外工作的華人學者,會另外取一個英文名字,而將原來名字 (given name) 的中文拼音當作 middle name 來寫,如 Victor O. K. Li 和 Victor C. M. Leung。此時名字中的兩個音節中間要不要加連字號,還是要寫成一個 word,就變得不重要。因為外國人會直接忽略你的 middle name,而直接稱呼你 Victor Li,簡寫成 V. Li。

最近中國及日本出現一個趨勢,有人的名片開始使用傳統姓在名前的排列順序書寫姓名的拼音,但在姓的部分使用全大寫的方式表示這是family name,如HONG Xiaoyan。不過,這個趨勢在學術論文中尚不常見。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英文怎麼說?Google 翻譯給的答案是 "A small step forward, a step of civilization." ,但我最常看到的解答是 "Please step closer to the urinal"。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Cell Zooming

傳統上,電源效率一直都是行動電話系統注重的設計議題。這是因為行動電話是以電池供電,如果能在設計上考慮到電力消耗的因子,可以有效延長行動電話的使用時間。

近年來,為了呼應節能省碳的議題,逐漸又有了 Green Cellular Network 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在不需要用到的時候,關閉基地台的電源,以達到節省電力的目標。比如說,市中心區辦公大樓林立的地方,如果在晚上的時候幾乎沒有行動電話的服務需求,就可以關閉當地的基地台。

Cell Zooming 是與此議題相關的一項系統設計,它乃是透過動態調整基地台的電波發射功率或信號發射角度,來達到節省電力或負載平衡 (load balance) 的目的。

就負載平衡而言,如果某個基地台的負載過重(電波涵蓋範圍下有過多的行動用戶),則可以將其電波發射功率調小,使位於其電波涵蓋範圍下的用戶數目降低,以達到降低其負載的目的。原先位於其電波涵蓋範圍下的用戶,可轉由鄰近負載相對較輕的基地台來服務。要做到這點,臨近基地台的電波發射功率反而要調大。

負載平衡的目的是要讓用戶數目能夠平均分散在所有的基地台,但是如果要透過 Cell Zooming 達到省電的目的,則是要讓某些基地台完全沒有要服務的用戶。要做到這點而又不增加用戶的服務阻斷率(blocking rate),此基地台原先的用戶要能夠被分散到鄰近基地台,意即臨近基地台的電波發射功率也要增大。

此議題的一般性介紹見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1年11月號文章 "Cell Zooming for Cost-Efficient Green Cellular Ne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