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Word 程式已停止運作

平常我會停留並工作的地方,包含我的教師辦公室、系主任辦公室、家中書房、以及我父親家的餐廳。為了持續工作,我已很習慣將 word 檔案存放在 Dropbox 目錄,然後移動到哪兒就用哪兒的機器繼續編輯工作。

這樣的工作方式很便利,但我也發現到一個問題。如果我在某台機器上開啟某個 word 檔案編輯,離開時未將 word 程式關閉 (但該檔案已存檔),到別台電腦繼續編輯這個檔案,之後原來這台電腦的 word 程式開啟時,就會出現 Word 程式已停止運作的錯誤訊息。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要刪除 C:\Users\XXX\AppData\Roaming\Microsoft\Templates 目錄下的  Normal.dot 檔案即可 (其中的 XXX 是使用者登入 Windows 所用的使用者名稱)。因為這個問題我已經遇過太多次,所以記在這邊備查。其實避免這個問題的最好方式是編輯完 word 檔案後離開電腦前記得將 word 程式關閉。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教師評鑑

現在在大學裡教書的老師幾乎都要接受定期的教師評鑑。評鑑項目大概分為教學、研究、服務、輔導等幾個大項,每個大項中再細分為多個評鑑項目。為了實務上便於操作,這些項目通常有具體的評分規則,好讓整個教師評鑑得以表格化進行。這些評分規則之瑣碎,常讓填表的老師戲稱自己在積點,並為之感慨不已。

我們不妨來問一個問題:教師評鑑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為教師評鑑制度設計上並沒有增進老師教學研究水準的正面意義。那麼退而求其次,能不能藉由評鑑的手段,警醒校園中少數教學研究服務都不顧的老師呢?很可惜的,因著鄉愿的心態,在實務面上連這點效果也達不到。最後結果只是累到絕大多數教學研究服務都正常的老師,而且逼著老師也順從社會 "務虛" 的文化,唯一好處是從此可以理直氣壯宣稱 "我們評鑑都有做喔"。就我看來,這種自欺欺人的制度如不改善,倒也可廢了。

許多國外名校也有教師的評鑑制度,為何在台灣實施的結果卻是這樣?我覺得關鍵在於實施的方式。國外實施時可以組成評審委員會,就教師的評鑑申請進行審核。在台灣,一般人的心態上會擔心審查委員不夠客觀或受人情外力影響,審查委員基於人情世故也不願當壞人,所以評鑑設計成表格化積分制,任誰都可以來審查。又因為要算分數需要有 "具體的事證",所以評鑑也就流於瑣碎化和表面化,達不到當初設立此制度所要達成的目的。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我的英文老師

基測前一天,老婆陪女兒去看考場,注意到女兒考試那間教室的課表上,班導師與英文老師的名字都是李秋菊。

三十二年前我唸國中二年級,李秋菊是我的英文老師,人長得有點福泰,剪個短髮,剛從師大英語系畢業不久,個性灑脫不拘,像個帥氣的男生。記得有一次我故意問她 tomboy 是甚麼意思(其實我早查過字典),她聽了稍微一愣,笑著說:「你是在說我嗎?」並沒有不高興的意思。我對這位頗有個性的老師一直印象深刻。

我國中畢業不久,就聽說她轉到女中去任教了。多年以後我認識現在的太太,有一次和她聊起來才發現,李老師竟也是她的高中英文老師(我太太畢業於那所女中)。

現在我女兒要考高中了,試場就是我太太的高中母校,在看考場的過程中又看到熟悉的名字。經過了那麼多年,從我的國中,另一半的高中,到女兒今天的高中之路,真有一種人生真奇妙的感覺。是該找時間回學校找找老師了。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WCNC 2013


這是我參加WCNC 2013會議繳交給國科會的報告摘要。

我於4月6日上午10點許從桃園機場搭長榮航空公司班機直飛上海,到達時間為當地時間中午12點。隔天 (4月7日)開始參與會議,一直到4月10日會議結束。4月11日晚間搭長榮航空公司班機返回桃園機場。這段時間都住在會場所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附設的東方濱江酒店。

第一天(4月7日)會議的議程安排的是Workshops與Tutorial。因為Workshops要另外繳費參加,所以我就沒有去。我主要的目標放在下午一場名為 “Game-Theoretic Techniques for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Sensor Networks” 的Tutorial,由義大利比薩大學的兩位學者Marco Luise與Giacomo Bacci主講。這個主題與我現在的研究方向契合,所以就很用心地聽完了全程。前半段的內容主要是Game Theory的一些基本概念,這些是我已經熟悉的。下半段內容舉了一些Game Theory應用在無線網路的實例。由於每個例子都只能點到為止,所以有些地方並不是太明瞭,但的確聽到了一些新的東西。綜合而言,這是一場很有收穫的演講。

Tutorial: Game-Theoretic Techniques for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Sensor Networks
當天晚上會議的Reception中,我剛好遇到了其中一位演講者,於是請熟識的學生幫忙拍下了下面這張合照。這位講者也是後來獲頒Best Paper Awards其中一篇論文的作者。 


第二天(4月8日)早上9:00到10:30的時段安排了兩場keynote演講。第一位講者是日本東北大學的Prof. Dachi。這位學者之前在業界(NTT)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講的內容也比較偏實務,主要是談在未來的無線網路中如何達成頻譜與能源的有效利用,其中談到distributed antenna network與wearable antenna的概念,我覺得很有意思。不過這位講者的時間控制做得不好,也比較不會抓重點,影響到下一位講者易芝玲博士(Dr. Chih Lin I)的演講時間。易博士出身台灣,之前在美國、台灣、和香港都工作過,現為中國移動(China Mobile)的首席科學家。她的演講強調未來5G系統的特色是Green和Soft,也提出了幾點學術界和工業界未來努力的方向。

東北大學Prof. Dachikeynote演講


第二天其餘的時間為technical sessions。大會總共安排了12個track供口頭論文發表,另有Panel session和poster session。我主要待在5F這間session room,聆聽的sessions為NET01, NET05和NET09。我覺得大會應該有特別安排過議程內容,因為這幾個安排在同一間session room的主題都很集中。以往研討會中聽眾頻頻換session room聽演講的情形較少發生。

第三天(4月9日)早上的時段同樣安排了兩場keynote演講。第一位講者是香港大學的Victor O.K. Li教授。這位學者素享盛名,我以前就看過許多他的文章。這次李博士講的題目是 “Can Wireless Technologies Save the Environment?”。與昨天講者的內容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強調能源與頻譜效率。第二位講者是美國德州農工的P. R. Kumar教授。不同於前面幾位講者,Kumar教授講的主題 “A Clean Slate Approach to Security of Wireless Networks” 較偏學術層面,內容集中而清楚易懂,我覺得很有收穫。
 香港大學Victor O.K. Li教授的keynote演講
美國德州農工P. R. Kumar教授的keynote演講
第三天其餘的時段同樣是technical sessions。我的論文安排在下午第一段2:00-3:30的時間,是poster session。大會準備的poster session場地實在不太好,非常擁擠,還要兩篇論文共用一個海報版(兩面用)。此外海報版的實際尺寸小於先前通知我們的大小,導致我們事先準備好的海報顯得過大。這些都顯示大會的準備工作仍有需要加強的地方。來參觀海報的人不少,但對我的論文感興趣的人不多。有一位南京解放軍理工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鄭建超博士對我的論文詢問甚多,一問之下知道他也在做類似的研究,令我印象深刻。
我和我的壁報論文


第四天早上只有安排一場keynote演講。原來的講者是華偉無線部門的CTO Wen Tong,講題是 “Progress toward the Future Mobile Broadband Communications”,不過這位講者臨時有事不能來,由他的同事代講。不知道是準備時間不足還是語文能力不夠好,這位代講者的報告內容實在是非常糟糕。不過我還是瞭解了大部分的內容,主要還是談下一代(5G)無線網路系統中的能源與頻譜效率,講者強調屆時無線傳輸速率與現在相比要增進一千倍,同時能源效率也要改善一千倍。這真是不小的挑戰啊。

keynote演講後是最佳論文的頒獎。TPC主席報告,這次會議總共有破紀錄的1903篇投稿論文,總共錄取了843篇,再從中挑選出來10篇最佳論文。我的論文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ulti-channel multi-radio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s: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獲選為MAC Track的兩篇最佳論文之一。第一次在此盛大國際場合上台領獎是從未有過的經驗。
投影幕秀出我們的得獎論文名稱


第四天下午最後一個時段,我還有一篇和交大曾建超教授合作的壁報論文發表,由曾教授的博士班學生擔綱。我和曾教授都到了現場,發覺雖是最後一個時段,仍有相當的人潮在現場。我也順道參觀了其他的海報論文,對其中一篇來自德國的作品感到印象深刻。這位德國人Alexander Oberle不但貼了海報,還帶了實際成品來作展示,可惜時間安排不當,看到的人並不多。

WCNC不愧是IEEE網路通訊領域的主要會議之一,參與人數之多和與會人員參與的程度我僅在ICC會議看到過。我帶去約二十幾張名片,最後發到僅剩兩張,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台灣學者參與此次會議的情況也很踴躍。我所遇到的學者有交大的王蒞君、陳健、曾建超、易志偉等教授、清大的許健平教授、中研院的李佳翰博士、台北大學的陳裕賢教授、台南大學的陳建志教授、淡江大學的潘孟鉉與鄭建富教授、世新大學的許智舜教授蘇炫榮教授、台科大的賴坤財教授等。另外我巧遇2007年到義大利比薩參加MASS會議時遇到過的Yao Liang教授,兩人相談甚歡。我也再度遇到2011到法國巴黎參加WOCN認識、2012年到加拿大參加ICC 又遇到的韓國忠北大學的柳興均教授。此次會議新認識的學者還有渥太華大學的Amiya Nayak教授、日本東北大學的西山大樹(Hiroki Nishiyama)教授、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的郭貴生教授、日本琉球大學的Mohammad Reza Asharif教授、上海大學的王濤教授、澳洲ICT中心的黃小晶(Xiaojing Huang)博士等。

我當初投稿此次會議論文時,最後收到的評審意見都很正面,我幾乎不用再做甚麼修改就可以送camera-ready版本。等到 WCNC 的議程公佈出來時,我發現我的論文是被排到壁報議程。這讓我覺得很困惑。因為當會議同時有口頭與壁報兩種議程時,一般認為口頭報告的論文水準較高,而壁報論文是較差一點的論文。WCNC 的議程主席在公佈議程時特別指出,論文排在口頭議程或壁報議程與論文品質本身沒有關係。不過我覺得這只是安慰作者的場面話。直到我的論文被獲選為最佳論文之一,我才相信議程主席講的確實是事實。不過國內一般學者的認定並非如此。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oral vs. poster

在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可分為口頭 (oral) 與壁報 (poster) 兩種型式。當會議同時有口頭與壁報兩種議程時,一般認為口頭報告的論文水準較高,而壁報論文是較差一點的論文。

我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多次,迄今只有一次是以壁報的型式報告論文。那次會議中,口頭報告論文收錄在會議資料庫的論文長度限制為8頁,而壁報論文的長度為3頁。這也印證了我前面所說的觀點。

去年九月,我投了論文到今年(2013)舉行的 WCNC 會議。這篇論文最後被接受了,而且評審的意見都很正面,我幾乎不用再做甚麼修改。等到 WCNC 的議程公佈出來時,我發現我的論文是被排到壁報議程。這讓我覺得很困惑。WCNC 的議程主席在公佈議程時特別指出,論文排在口頭議程或壁報議程與論文品質本身沒有關係。不過我覺得這只是安慰作者的場面話。

前幾天收到 WCNC 議程主席的電子郵件,通知我的論文獲選 Best Paper Award。 簡直不敢令人置信。除了高興以外,我也真的相信了議程主席所說的,論文排在口頭議程或壁報議程與論文品質本身是沒有關係的。至少這次的 WCNC 是這樣的。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網路郵局

現在的銀行幾乎都已提供所謂網路銀行的服務。我的土地銀行和台灣企銀帳戶也都已經申請開通了這樣的服務,透過網路查詢帳戶餘額和轉帳都很方便。

二月底時我想到我的郵局帳戶還沒有開通這樣的服務。上網查詢了應備的文件(身分證、存摺、印章),就找了一天(2月23日)到住家附近的郵局窗口辦理。

我以為申請手續應該是很順利的,結果不然。郵局人員拿給我一張服務契約書,要求我拿回家看,審閱期至少五日。也就是說要我隔五天以後再來。

二二八連假後找了一天(3月8日),我再度來到這間郵局。郵局人潮不少。終於等到了我的號碼,從櫃台遞上了我的文件,但此時翻遍皮夾卻怎麼都找不到我的身分證(不見了?!),沒有辦法,和郵局承辦小姐說抱歉,默默抽回了我的文件。

為了確認我的身分證是真的不見了,而非放在家裡哪個地方找不到,我又花了一些時日。最後放棄尋找,準備重新申請補發一張。

找了一個有空的日子(3月25日),我預備先去申請補發身分證,再拿身分證去完成我的網路郵局申請。按例前一天晚上我先上網確定了補發身分證所需的文件,隔天早上九點多,我出現在戶政事務所,遞上了我的申請文件,一件不缺。

戶政事務所承辦人員說話了 :「你這個照片不行,有沒有頭大一點的?」

天哪!上個月申請台胞證所專程拍的新照片,竟然不適用於身分證。當然當場又默默地收回了我的申請文件,火速跑到最近的照相館,要老闆幫我沖洗身分證適用的大頭照。

老闆說下午兩點半可以好。運氣不錯,郵局五點才關門。

因為有事耽擱,下午三點半我才到相館拿到了照片。之後到戶政事務所辦補發身分證的手續一切順利。四點過後,我到了郵局,遞上剛出爐的身分證和其他該有的文件。等待。

櫃台後的郵局小姐說話了 :「先生,不好意思,你這個身分證是今天辦的,我們和戶政事務所沒有網路連線,要三天後才能辦喔」

於是,我再一次默默地取回了所有準備好的證件,包括那份我早已審閱完畢簽好名的契約書。

之後一段日子都在忙學校的評鑑工作。今天(4月1日),我再一次準備好,算好下午三點半人潮最少的時候,再度來到這間郵局,遞上了我的申請文件。

這一次(算算是第四次來了)總算一切順利,我終於拿到了我的網路帳號和初始密碼,長得就像別家網路銀行曾發給我的一樣。只是別家銀行都是當天給我的。

晚上,我下載安裝了郵局的APP「e動郵局」, 輸入了網路帳號、使用者帳號、使用者密碼(是的,有三項),全部正確無誤。接著APP畫面彈出了一個訊息視窗,出現了下面的訊息:

「您的帳號無申請e動郵局憑證紀錄,若您尚未申請e動郵局憑證,請親至郵局臨櫃辦理,若您已申請憑證,則以申請憑證之帳戶登入即可下載憑證。」

然後就把我拒於門外了。意思是說我還要再跑一次郵局申請e動郵局憑證嗎?我只是單純想在手機上查詢郵局帳戶的餘額啊。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印領清冊系統與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來來回回送件和退件的過程中,好不容易弄懂了學校新上線的印領清冊系統與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請領方式。在此特別記下來,以備日後參考(102/5/29更新)。


1.     進入動支經費系統,選擇印領清冊申請
2.     輸入不含2%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人事費用。
3.     「機關負擔補充保費」欄(最後一欄)填上2%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此費用為外加,不含在請領的人事費用內。
4.     送出後印份紙本印領清冊。
5.     填寫支出科目分攤表。
6.     第一張印領清冊貼上支出科目分攤表。
7.     第二張印領清冊先將印領清冊上之金額欄槓掉修改為健保補充保費之總金額並核章,並將經費用途修正為管理費並核章
8.     進入動支經費管理系統,選擇個人所得動支申請,請購2%機關負擔補充保費。申請單中經費用途選擇「管理費」,會計科目七級科目為「編制內-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傳送後印出紙本,將第二張印領清冊粘貼在印出的動支申請單上,再貼上支出科目分攤表。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object-oriented vs. procedural

我常常遇到一個現象,有些人搭電梯時,習慣按鈕去“叫”電梯來。譬如說他要搭電梯往上,但是電梯現在停在上面樓層,他會按往下的按鍵去“叫電梯下來”。當然我們知道這是錯誤的操作方式,而且往往會造成其他人的困擾。不過這個情況出現之頻繁,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其在工程與介面設計上的意義。

我認為正確的與上述錯誤的兩種電梯操作方式,正反應了兩種思維模式,也正巧對應了程式語言中 object-oriented 與 procedural programming languages 兩大類程式語言的設計典範。在 object-oriented 程式語言中,程式設計師思考的是要完成何種目標,正如同正確的電梯操作方式,要按鈕選擇你的目標 (up or down)。在 procedural 程式語言中,程式設計師思考的是如何指揮電腦工作,正如同錯誤的電梯操作方式,按鈕選擇的是你要電梯如何運作 (up or down)。

用另一種說法,前者要求使用者將注意力放在 what,後者要求使用者思考 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