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互動式簡報(Interactive Presentation)


 
傳統上學術會議中的論文報告可以口頭(oral)或壁報(poster)兩種形式進行。上週我參加 ICC 2017 的會議,親身經歷到另一種論文報告形式:互動式 (Interactive Presentation)。

在口頭報告中,所有的論文報告者依序上台,在規定時限內簡報其論文內容。聽眾在聽完一位講者完整的簡報後,可以提出問題,請講者回答。限於時間限制,講者往往無法深入回答聽眾的問題,只能另找會後時間繼續討論。這是一種以講者為主體且序列式(serial)進行的簡報方式。

如果是壁報論文,會有一個展示壁報論文的空間,讓許多論文同時進行展示。聽眾通常以逛壁報攤位的方式看展示的壁報內容。如果有興趣的話,再和攤位前的論文作者進行進一步交流。這是一種以聽眾為主體且平行式(parallel)進行的簡報方式。

互動式簡報方式和壁報論文很像,是多篇論文同時進行簡報,只是展示壁報用的壁報板換成了大尺寸螢幕,可以讓報告者接上自行帶來的筆電,播放任何形式的數位媒體:簡報、動畫、或影片等,而非單純靜態的紙本海報。就這點來看,互動式簡報和口頭論文報告播放數位投影片的進行方式又很像。算是兩種形式的混合(hybrid)吧。

不過這僅是表面上的類似之處。如果你以準備口頭報告的心態準備你用在互動式報告中的投影片,你的簡報大概會以失敗收場。這是因為聽眾仍是以看壁報論文的心態來逛攤位的。如果有人對你的論文內容感興趣,你就開始簡報準備好的30頁投影片,那聽眾一定會因為不耐煩而中途離開,留下一臉尷尬的你。這有點像大賣場中賣魔術拖把的推銷員,面對講到一半就走光光的顧客,不知該不該面對空氣繼續講下去一樣。

我認為應該要準備兩三分鐘的論文概要。講完後聽對方想問甚麼,再針對對方的問題回答。當然所有的技術細節都以投影片的方式準備好,不過要以超連結而非傳統序列式的方式組織起來,以備回答聽眾的各種問題。我認為這樣才是互動式簡報的真諦。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攻殼機動隊

大概是因為今年好萊塢版的「攻殼機動隊」票房不錯,1995年日本動畫版的「攻殼機動隊」隔了22年又重新在戲院上映了。以今日的角度來看這部押井守導演的動畫,畫面與音效當然是差了一截,有點像看慣HD電視的人跑去看傳統電視的感覺。以下是一些科技面的心得。

  1. 那時的電腦發出的聲音真是機械得可以,有點像八位元電玩機器發出的音效。
  2. 操控電腦皆須透過鍵盤,以致於生化電子人還需要多個快速運作的手指來「打電腦」。
  3. 那時的監控攝影畫面都是類比的,表示那時的人沒能預料到現今的數位影像技術。
  4. 需要透過電話才能連上網路,表示無線網路技術是在這二十幾年間普及的。
  5. 對於AI技術的想像應用以及電子生化融合技術,仍是現今科技所不能及的。
  6. 對於記憶、意識、靈魂及生命為何的哲學性思維探討至今歷久彌新。

投影科技的進步

今天聽到一位老師談到,他上課時在平板電腦上用觸控筆推導數學式子,將平板電腦用訊號連接線(有好幾種規格)或無線的方式(有好幾種技術)連接到單槍投影機投射出來給上課的學生看,藉以取代傳統寫黑板的方式。不過他對現有的微軟 surface 平板不太滿意,大概是與傳統書寫的感覺有差異,想要試試看用 iPad 會不會好些。

另外一位老師建議他,直接在紙上書寫,另外用一台 WebCam 拍他書寫的過程,然後即時用投影機將 WebCam 畫面投射出來。類似直播的感覺。這種解決方案似乎較簡單。

我不禁想到近三十年前我大學的時候,有位老師直接拿空白的投影片(非現在的空白 ppt),放在那時的投影機(非現在的單槍投影機)上,用簽字筆直接在投影片上書寫,就達到現在這位老師想要的效果。科技的進步有時並沒有讓我們生活得更簡單。

如果你會問那時的投影機能不能投出彩色畫面,還是只能投出黑白的?代表我們活在不同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