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編劇的爛招

我不是電影科班出身,也沒唸過戲劇理論,不過好的壞的片看多了,也歸納出一點心得,自以為看出了一些門道,對影片品頭論足聊以自娛。

心得之一是我認為編劇有一爛招,特別令人不齒。有時我們看到曲折離奇甚至有點令人匪夷所思的劇情發展,開始為編劇擔心,不知他要如何收尾時,編劇居然來了個「...原來這都是一場夢」作為結尾。我知道這是爛招,因為我小時候作文也用過,只不過我當時是快沒時間收尾了,算情有可原。

用一句「原來是夢」總結劇情,既汙辱了觀眾的智商,也不尊重編劇的專業。不過凡事都有例外,這種轉折手法呼叫一次用來收尾是爛招,呼叫很多次可能就是特色甚至藝術了。我試舉兩例。

第一例是阿湯哥的「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應用此手法的形式屬於iterative call。Iterative call最怕進入無窮迴圈。此例是有離開。

第二例是李奧納多的「全面啟動」(Inception)。應用此手法的形式屬於recursive call。Recursive call既怕不滿足終止條件,又怕遞迴太多層造成(此處是觀眾的)stack overflow。此例顯然無此問題。

所以爛招好好應用,也是可以變特色的。

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拍賣機制與資源分配

新聞報導說,教育部提出新的5年600億高教深耕計畫,各校準備提構想書搶經費。

如果想要將資源(錢),分給一堆需要資源的人,並且達到最佳的資源使用效益(物盡其用),這問題叫做極大化social welfare。困難點在於同樣的資源配置給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效益(同樣的三千萬分給台大和分給某偏鄉小校,對該校所能產生的效益是不同的)。

教育部的解決方法,是叫各校提計畫,從中看出同樣的資源對該校所能產生的效益為何,據此決定資源配置方式。此法立意良善,但各校都有動機虛報或多報需求(這其實是此賽局的最佳回應策略),造成無法達成原始資源配置的目標。

問題根源在於各校在此搶資源的競賽中不必付出與獲得的資源量成比例的代價。一個理論上可行的解決方案是要各校拿東西來換資源,這也可以想像成是一個拍賣(auction),各校願意付出的代價就是各校的標金,搶到的資源就是拍賣品。由於各校的標金是考量資源所能帶來的效益才決定的,所以似乎可以透露出資源在各校所能發揮的效益。

可惜一般拍賣的付款規則,即得標者需付出與其投標金額相同的款項,並不能保證投標者的標金能真實反映投標者對其所得物品的效益評價。投標者有壓低標金的傾向,這也是他們參與此投標規則的最佳策略。諾貝爾經濟獎得主Vickrey所設計的次高價(second-price)投標機制,可以保證真實出價(truthful bidding),此機制也被延伸至處理多單位資源(如此例)的拍賣。

台灣的經濟學家那麼多,其實可以集思廣益為教育部設計一套不是作文比賽的經費分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