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前人翻譯時好像並沒有一定的標準。聖誕卡、賀卡的「卡」採用音譯,但明信片、賀年片的「片」卻採用意譯。如果當初統一用意譯,也許現在我們說的是信用片、悠遊片、和健保片。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卡」和「片」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瀑布」與「永恆族」
今天看了「永恆族」。是標準的漫威電影。導演趙婷表現稱職,雖然看不出他在「游牧人生」片中的個人風格,但故事性比一般曼威宇宙系列電影豐富許多,故事講得很完整,人性刻畫也比較深刻,感覺每個角色都有血有淚,並非單純在看動作和特效而已。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倒扣機制對分數的影響
採用單選題且無倒扣的測驗方式,可以讓胡亂選答的考生獲得一定的分數。採用答錯倒扣的機制,目的在於讓心存僥倖的亂答考生無利可圖,甚至得不償失,不過倒扣的機制也同時改變了分數的分佈。採用傳統的調分機制也許可以還原原始分數的分佈。
舉例而言,胡亂選答的考生在四選一單選且不倒扣的考試中,可望得到25分,顯然無法反應出考生真正的程度。如果要讓這類考生的期望分數降為0,可以設計成答對時每題得x分但答錯時每題要扣y分,且滿足 0.25x<0.75y。例如x=4時,y要大於4/3 (如1.5)。這樣胡亂選答的考生的期望得分會是負的,所以沒有動機亂答。
不過倒扣的機制也同時改變了分數的分佈。例如原本有1/2與1/3答題成功機率的考生,所得到的分數會從沒有倒扣時的50分和33分,降到有倒扣時的31.25分和8.33分(以答對一題得4分答錯扣1.5分計)。雖然全對的考生分數仍然是滿分100,滿分考生和有1/2與1/3答題成功機率的考生的分數比例會從原始的6比3比2,改變成約14比4比1。顯然中等程度考生的分數被倒扣機制拉低了。
以前唸書時,老師會用的一個調分機制是原始分數開根號再乘以10。雖然這個調分規則有戲謔的成分在,但似乎可以用來校正倒扣機制所造成的分數分佈。上述例子的分數31.25分和8.33分,經過這個規則處理後,會各變成55.9分與28.68分,比較接近無倒扣機制時的分數。至於胡亂選答考生的分數則不受影響。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時間不夠時準備考試的一種策略
記得以前考試前夕,常常會發現時間不夠,不可能唸得完全部要考的範圍內容。那時常常在兩個策略間掙扎。一是利用剩餘的時間將全部要考的範圍全部掃過一遍,這樣至少不會看不懂題目。另一個策略是穩扎穩打,務必確保看過部分的出題都會答,雖然這樣可能只看到考試範圍一半的內容。
到底哪種策略比較好呢。這應該跟題目的題型(選擇題還是計算題)、出題範圍涵蓋的完整度(每個單元都有出題還是偏重少數幾個單元)以及計分方式(有無倒扣、是否有部分分數)有關。
如果是選擇題(如單選四選一)、不倒扣、且出題涵蓋完整均勻的話,我的推論是第二種策略較好。我的推論基於下面幾項假設。一、將要考的範圍內容全部掃過一遍的話,因為沒辦法看得仔細,在考試時無法讓你確定問題的答案,只能讓你縮小答案的範圍(例如刪除那些你沒看過、顯然是亂入的答案選項)。二、只精讀考試範圍一半的內容的話,會讓你答對此範圍的全部題目,但剩下一半的題目你完全都不會。
我假設第一種策略的效應是每一題都可以讓你在兩個選項中挑一個(而且其中一個選項是正確的),如此一來的分數期望值會是50分。至於第二種策略,會讓你拿到一半題目札實的50分,還有剩下一半題目亂猜的期望分數12.5分(四選一單選不倒扣),總共是62.5分。所以結論是,第二種策略比較好。
事實上,就算是答錯會倒扣分數,仍然是第二種策略較佳。原因是第一種策略有50%的機率會答錯倒扣,而第二種策略答錯倒扣的機率只有37.5%。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Second-price定價機制
當使用密封式拍賣標售單一物件時,以出最高標金者得標,但得標者支付的價錢是次高標金,這稱為second-price定價策略。
如果以賣方的利益來思考,會覺得此規則莫名其妙,是平白讓利給投標者。不過second-price定價策略背後的動機,是要讓投標者真實出價,以極大化社會福祉,並非要極大化賣方的利益。
至於此定價策略為何可以讓投標者真實出價,我們可以看這張表的分析。假設投標者為bidder i,他對拍賣物品的真實評價是v_i,而寫下的標金是b_i。b_i與v_i的大小關係可分為b_i>v_i, b_i=v_i, 以及b_i<v_i三種,對應到表中的三個列(row)。假設除b_i外其他投標者最高的標金是max(b_{-i})。v_i與max(b_{-i})的大小關係也可以分為v_i>max(b_{-i}), v_i=max(b_{-i}) 與v_i<max(b_{-i})三種,分別對應到表中的三個欄(column)。表中格子中顯示的是上述兩種關係各種組合下bidder i所能獲得的payoff。這裡的payoff定義成bidder i在此拍賣中所能獲得的效用。如果bidder i未能贏得拍賣,則bidder i的效用值為0,否則bidder i的效用值為bidder i對拍賣物品的真實評價v_i減掉他要付的價錢p_i。注意因為是second-price定價策略,所以p_i=max(b_{-i})<b_i (這裡不考慮平手的情形)。
表中所有payoff為0的格子表示bidder i未贏得拍賣物,不為0的格子中的值就是v_i-p_i的結果。為何有些格子有0又有其他值呢?這表示bidder i可能贏也可能輸掉拍賣。例如右上角那個格子,代表bidder i的標金b_i大於他對物品的真實評價v_i,但v_i小於所有其他人的最高標金max(b_{-i})。此時b_i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max(b_{-i})。如果b_i小於max(b_{-i}),那麼當然他的payoff為0。如果b_i大於max(b_{-i})的話,他要付的價格max(b_{-i})減掉v_i是小於0的,所以payoff為負值。
因為是密封式拍賣,投標者是無法事先得知v_i與max(b_{-i})的大小關係的,他能控制的只有選擇哪種投標策略(b_i>v_i, b_i=v_i或b_i<v_i)。經過理性分析,bidder i會發現選擇中間那列(b_i=v_i)在各種可能情況(v_i>max(b_{-i}), v_i=max(b_{-i}) 與v_i<max(b_{-i}))下所獲的的payoff,都不會輸於其他兩種策略(b_i>v_i及b_i<v_i),只可能會更好。所以,bidder i的最佳策略就是選擇b_i=v_i (真實出價)。
實際上密封式拍賣標售單一物件採用second-price定價策略時,投標者都會真實出價嗎?並不見得。原因是投標者並不見得會認知到真實出價會是他的最佳策略。必須讓所有投標者都能理解上述分析,才能達到機制設計所想要達到的目的。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有效率的贏家決定機制
貪婪演算法不見得能找到問題的最佳解,但它的價值在於能夠快速解題。以圖中的組合拍賣為例。我們有A, B, C, D, E五項物品要進行拍賣,每項物品只有一件,且有P1 ~ P5五位投標者,每位投標者的標金(bid)及想要的物品組合(bundle)已顯示在圖中。我們假設投標者均是single-minded (不妥協的),即不接受只給他部分物品的結果。例如P2要A, B, C三項物品,願意出54元,如果結果是分配給P2 A, B兩項,就算只要P2付40元,P2也是不會接受的。換句話說,他們不會有「沒魚蝦也好」這種心態。
在上述情形下,要找出能夠使得贏家標金總和最高的贏家組合,是一個weighted set cover問題。這個問題是一個NP-Hard問題,沒有甚麼有效率的演算法。如果先把所有可能的贏家組合列出來,再找尋其中的最佳組合(如圖中所列的那樣)。這屬於暴力作法,時間法複雜度可是嚇人的O(2^n)。
這裡就有一個貪婪的演算法。我們先計算每位投標者投標金額除以所投標物品的數量,當作投標者的性價比,然後從性價比最高的投標者開始挑選,如果投標者需求的物品尚未配置出去,就配置給該投標者,否則就跳過此投標者。
在我們的例子中,P4的性價比70/2=35是所有投標者最高的,所以配給P4所要的DE兩項物品。性價比次高的為P3 (93/3=31),但P3所需求的BDE無法如數配給(DE已分配給P4),所以跳過P3。性價比再其次的為P1 (63/3=21),其所需求的ACD一樣無法如數配給。第四個考慮的是P2,他所需求的ABC可以配置沒有問題。最後的贏家組合就是P4和P2。
不過,這種組合拍賣問題的精隨並不在找出贏家組合(雖然找出贏家組合的時間複雜度的確是個問題),而是決定每位贏家該付多少價錢的訂價策略(pricing strategy)。此策略須使得所有投標者有動機誠實出價。以臨界值(critical value)的訂價策略為例,贏家所應付的價錢,是(在所有其他投標者標金不變的前提下)仍能使該贏家不會輸掉拍賣的最小標金。這個定價策略的基本精神其實與second-price auction類似。在我們的例子中,P2應該付42元而P4應該付62元。
拍賣的機制設計
將拍賣視為一種資源配置機制,背後的想法是當資源不足以滿足所有的需求者時,應當要將資源配置給最能善用此資源的需求者(所謂物盡其用),以極大化社會福祉(social welfare)。不過,我們要如何找出最能善用資源的需求者呢? 基本想法是投標者對資源(拍賣物)的評價,會反應在他們提出的標金上,因此提出最高標金的投標者,就是最能善用此資源的需求者,應該將資源配置給他。
這個想法有幾個問題。第一是投標者可能無法客觀地評價拍賣物。這一點我們暫且不論。第二是投標者所提出的標金並不見得純粹是投標者對資源(拍賣物)的客觀評價。在公開拍賣(如英式拍賣)的競價過程中,投標者的標金往往會受到其他投標者提出標金的影響。結果是投標者往往會提出高於評價的標金,造成贏家的詛咒。
為了避免投標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採行密封式拍賣(sealed-bid auction),讓投標者將標金事先寫在一張紙上,密封在信封中交給主持拍賣者,由主持拍賣者拆封後認證最高的投標金額以決定最後的贏家。
這種拍賣方式仍然有一個問題,即投標者並不見得會將心中對拍賣物的評價真實反應在標金上。如果說謊(例如壓低標金)可以使投標者有更高的利潤,則投標者就沒有動機真實出價。
如果投標者並沒有真實出價,則拍賣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機制,就無法達到極大化社會福祉的目標(因為資源可能錯誤地配置給並非最能善用此資源的需求者)。有一門學問叫做機制設計(mechanism design),即在探討如何設計諸如拍賣的機制,以達成諸如極大化社會福祉的目標。
與一般人的認知不同,拍賣的機制設計,目的並非在極大化買方或賣方的單方面利益。假設一個對拍賣物評價為v的投標者贏得拍賣,並付出p的金額時,其效用(utility)為v-p (可以想成差額算贏家實際賺到的),且此交易賣家可獲得的效用為p。對其他參與拍賣的競標者而言,效用值為0。則這場拍賣的社會福祉為所有參與者(包含買賣雙方)的效用總和為(v-p)+p+0=v,與贏家所需付的金額p無關,但與贏家對此拍賣物的評價v有關。因此,機制設計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找到對拍賣物評價最高的競標者。要做到這點,最簡單的就是要保證投標者皆能誠實出價。如何保證呢?我們並非訴諸法律等外部機制,而是透過設計拍賣規則,使得對競標者而言,誠實出價乃是他們的最佳策略。Second-price auction即是這樣的一個機制。
當有多項物品進行拍賣,且競標者乃針對多項物品的組合提出單一標金時,即變成組合拍賣(combinatorial auction)。此時光要找出某個贏家組合,以使得該組合的標金總和為所有組合中最大者,就已經是計算複雜度很高的問題,可以對應到電腦科學中的weighted set cover problem。然後更複雜的來了,該怎麼決定每個贏家應付多少錢,才能使誠實出價是投標者的最佳策略呢?經典的Vickrey-Clarke-Groves (VCG)演算法在理論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不過,VCG演算法的計算複雜度太高,學者後續提出了各種approximation或保證誠實出價但不保證社會福祉最佳的greedy演算法。
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匹配(matching)問題
匹配(matching)是將人與人、人與物、或物與物進行一對一、多對一、或多對多的配對。電腦科學家對此議題並不陌生,圖論(graph theory)中亦有最大匹配(maximum matching)的問題,尤其是在二分圖(bipartite graph)中的最大有權重/無權重匹配,更常常用在電腦科學家的問題建模上。
不過電腦科學家或圖論學家探討的匹配問題,目標在極大化某個全域效能數值,是不會考慮被處理對象對結果的喜好的。如果是人參與的匹配,這樣的演算法會有適用性的問題,這時就該輪到賽局理論出馬了。
像圖中這樣四個人與四個物的配對,以及圈起來的配對結果,我們說已經達到帕雷多最適(Pareto optimal)。講白點是說此匹配已經是每個人都很滿意的結果,因為我們已經無法在沒有人會更不滿意的前提下,單獨使某人或某些人更滿意。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要使某人或某些人更滿意,勢必會有人會得到(比起現在結果)更不滿意的結果。
與優化單一目標值的傳統匹配問題不同,這種考慮到參與對象偏好(preference)的匹配問題,存在多個帕雷多最適解,因為本質上這是個多目標最佳化問題。不僅如此,將匹配視為一個合作賽局的話,匹配解還需滿足穩定性(stability)的條件。
給定一個匹配結果,如果某個或某些個參與者脫離此結果另行配對,結果不會比現在匹配的結果更差,而且至少有一個參與者對匹配結果更滿意,則此匹配結果是不穩定的。例如,圖中的匹配結果就是不穩定的。如果a3與a4脫離此賽局另外配對(交換彼此的物品),a3與a4都會更滿意。
帕雷多最適結果不見得是穩定解,穩定解(如果有的話)一定是帕雷多最適。而這只是人與物的匹配,只有單方面(人這一方面)對配對結果有偏好,另一方面是沒有的。Gale and Shapley探討的男女婚配問題,是有雙向偏好(two-sided preference)的。另外,上述提到的皆是一對一(one-to-one)匹配,更進階的問題有多對一(many-to-one)與多對多(many-to-many)配對。雙向偏好多對多匹配應該是目前最困難的問題,許多研究者還在投入研究中。
如果這樣的複雜度還無法難倒研究者,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擴充偏好的表示能力。在多對一或多對多的匹配問題中,參與者對可能匹配對象的偏好是設定成對個別對象的偏好排序。實務中,參與者可能比較想對各種匹配對象的「組合」進行偏好排序。例如,如果一個學校想組一個籃球隊,在招募新生時,校方對「中鋒、前鋒、大前鋒、後衛」這樣組合的偏好程度,顯然會高過「中鋒、中鋒、中鋒、後衛」這樣的組合。如果是這樣,對於n個可能的匹配對象,我們可能需要排序O(2^n)種組合。
另外,我們上述說明隱含了偏好關係皆為全序(total ordering),如果考慮偏序(partial ordering)的偏好關係,這個問題會變得更為複雜。所以,別小看匹配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
Two General's Problem
想起唸博班時,讀到Nancy Lynch寫的Distributed Algorithms。這本書在還沒談任何分散式演算法之前,就列出了不少的impossibility result。其中最令我吃驚的定理是,若兩個程序純粹以訊息交換(message passing)的方式溝通,那麼在訊息可能遺失的前提下,沒有任何協定可以保證這兩個程序能達成完全一致的共識(consensus)。不能達成共識的原因並非溝通的事情太複雜。例如,可以想像這兩個程序只是很單純地想共同確定某個二元變數A的值是0還是1。
如果兩個程序連單一變數的值都無法達成共識,那麼其他fancy的演算法(leader election, termination detection, gloal snapshot, self-stabilization, ...)都是建立在隨時可能垮掉的基礎上。
在網路的課程中,我們通常稱這個困境為Two General's Problem。根據這個定理,TCP的three-way handshake可能導致client與server兩端對TCP連線是否已經建立起來有不同的看法。例如,three-way handshake的最後一個ack如果沒有被server收到,則client會認為連線已建立,而server會認為未建立。而這個問題理論上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理論與現實的差異就在這裡。這個理論上不完美的TCP three-way handshake已經為網際網路貢獻幾十年了,而每年學生都還是要從頭開始認識它的不完美。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萬能資料壓縮演算法
有一個定理說,不存在一個萬能的無損資料壓縮演算法,總是能把任何長度的輸入字串,壓縮到比原來的長度還小。
這個定理的證明也不難。以長度為n的位元串(bit string)為例,總共有2n個,而長度小於等於n-1的位元串有2n-1個。資料壓縮演算法可以視作一個將輸入字串對應到輸出字串的函數,而無損壓縮的要求是這個函數必須為一對一(injective),否則解壓縮會有問題。但是,不存在從n個元素到n-1個函數的一對一函數,所以推論不存在這種演算法。
事實上,如果存在這樣的壓縮演算法,那把它的壓縮結果用同樣演算法再壓縮一次,豈不可以再縮得更小? 重複此動作,資料大小終究會為0。
換句話說,對於任何無損資料壓縮演算法,我們總是可以找到某個輸入字串, 使得壓縮後的結果沒有更好。
我不記得我唸書的時候有沒有學過這個定理,但說真的我們應用時好像不太care(?) zip 程式好像偵測到原始資料的entropy高到一種程度,就直接原文照登不壓縮,加上表頭後最後產生的檔案比原始檔還大。
部落格原作者的講解真不錯。
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Line貼圖的左右鏡像建議
不過,貼圖出現在接收者的對話框中時,會變成一個出現在左邊且向左邊鞠躬的圖樣。這樣子變得很奇怪,因為這時候接收者是在右邊啊。如果雙方都傳送類似這樣的貼圖,就會出現兩個彷彿向左膜拜致敬的貼圖。
如果line公司可以提供貼圖創作者一個選項,讓傳送者和接收者看到不一樣的貼圖,就可以免去這樣的尷尬。就我舉的例子,接收者應該要收到傳送圖形的鏡像(但圖形中文字不能鏡像,所以本質上就是另一張雙生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