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曝光補償是做什麼用的?

現在的數位單眼相機中,普遍有一個曝光補償的調整鈕。說明書中會說這是在雪地、沙灘等特殊場景中拍照時才會用到,可是為什麼有這樣的調整功能存在呢?以下是我的心得。

我認為要暸解曝光補償功能存在的原因,就要從基礎的攝影ABC談起。不管是哪種相機,進入傳統底片的膠卷或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的曝光量,都是由下列式子決定的:

曝光量 = 外界光線強度 X 快門開啟時間 X 光圈大小

其中外界光線強度是我個人不專業的說法,專業術語上的說法可以查查網路便知。如果曝光量太多,即是所謂的曝光過度,照片會呈現過多的白色,失去很多的細節;反之,如果曝光不足,照片會偏黯淡,也不會是張好照片。

使用傳統純機械式相機時,攝影師自行根據外界光線強度,決定使用何種快門速度(快門開啟時間)與光圈大小的組合,以得到正確曝光量。由於人類眼睛會依據所處環境光線強度自動調整瞳孔大小,所以用肉眼判斷外界光線強度並不太準,專業攝影師會使用特殊的測光儀器來測定正確的外界光線強度。

當外界光線強度測定好了後,接下來就是要選擇所使用的快門速度與光圈大小,這也是專業攝影師的另一項絕活。事實上,不同的快門速度與光圈大小的設定值組合,只要乘積相同,便代表可以得到相同的進光量,也就是說可以得到想要的曝光量。不過不同組合所得到的效果是不太一樣的。比如大光圈可以得到景深淺的效果,而小光圈可以讓風景照片的近景與遠景都清晰可見。攝影師可以根據想要的效果決定所要使用的快門速度與光圈大小。

如果是俗稱傻瓜相機的全自動相機,拍照的人不用煩惱這些瑣碎的設定,相機都自動幫你設好了。事實上,這些相機為了簡化設計,常常會使用固定的光圈大小。在決定外界光線強度方面,相機中會有所謂的「自動測光」功能(其實就是開了個小洞來偵測外界的光線強弱)。所以相機只要根據測光結果決定該用什麼樣的快門速度,即可拍出一張一般狀況下曝光正確的相片。

到了數位單眼相機時代,事實上機器變成「可傻瓜、可專業」。如果相機設定成手動(Manual)模式,那麼光線強度、快門速度、光圈大小都是你自己決定,拍出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的相片也是你自己的事,相機不會強制介入。事實上,有些人就喜歡照片帶點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的效果,覺得很有味道。

如果選擇了光圈先決或快門先決模式,則是由拍照者自行決定想要的光圈大小或快門速度,相機根據自動測光的結果設定可以配合的快門速度或光圈大小,以得到正確的曝光量。這也是我會用的選擇。

聽起來很合理,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數位相機在未按下快門前就可以預視到所取景的影像,所以演算法可以用預視影像的像素值來判斷目前外界光線的強弱並決定正確的曝光量。在某些場景下,如雪地、沙漠、海邊的沙灘等,取景內容的像素值全面偏高(白),此時會愚弄相機的曝光演算法,讓它以為外面的光線很強,所以採用了較快的快門速度或較小的光圈,使得拍出來的相片有些曝光不足,明明是潔白的雪地卻顯得灰灰的。

重點就是一般而言,一張照片如果有大量白色的區域,會被判定是曝光過度,相機會防止這種情形產生。但是在雪地、沙漠、海邊的沙灘等場景,這些大量的白色反而是正常的。

同理,如果拍攝的主題會有大量的黑色(如黑色的汽車),相機的測光系統也會讓你拍出曝光過度的相片,相片中的車子與實際上車子的顏色比較會顯得略為偏白(灰)。

曝光補償就是讓拍照者修正此種偏差用的。當拍照者預期到相機的測光演算法會被愚弄而拍出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的相片時,就用曝光補償功能來強制加一些或減一些曝光量。要明白該要加還是減,你要懂得相機會怎麼想。至於要加多少修正量,那是由經驗值決定。

有的相機為了避免這種麻煩,提供了包圍曝光的功能。也就是你拍下快門時,相機會自動產生三張影像檔,一張是以相機覺得會是正確的曝光量來拍的,另兩張則是以正確曝光量各加減1/2格曝光補償量所拍的。回家後你可以挑出自己認為最正確或最喜歡的一張,其他的刪除即可。如果你沒那個工夫揣想相機的演算法會怎麼想,這倒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另外,曝光不足不嚴重的話,也可以藉由後製軟體調整亮度及對比修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