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論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論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有AI味的句子

最近在看學生的英文論文時,常常看到充滿AI味的句子。什麼是AI味呢? 不僅僅是常用一些冷僻的英文單字,還包括大量的V-ing開頭的分詞片語。

為何分詞片語會是用AI翻譯文章的信號呢? 主要原因是一個中文句子中要有幾個動詞是隨便你的,而學生又很喜歡將多個概念塞在一個落落長的中文句子中。當ChatGPT或其他LLM將這個中文句子翻成英文時,為了遵守英文句子中只能有一個動詞的文法限制,只好把其他動詞用分詞片語的方式呈現。

其實科技論文中是要盡量避免使用分詞片語的,因為容易產生dangling modifier。什麼是dangling modifier呢? 不知道的人剛好可以問問 ChatGPT。

另外一個常見的處理手法,是將一部分句子用破折號夾雜在一個大句子中出現。和分詞片語一樣,這也是科技論文中不推薦的書寫形式。

要去掉這種句子的AI味也不難,就把整句拆成獨立的兩個句子,然後用有邏輯的方式將兩個句子關聯起來。怕的是學生原來塞在一個句子的數個觀念本身就是沒有關聯性的,這樣就已經不是語文本身的問題了。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論文編碼

瞭解論文中英文姓名的寫法後,我們就可以為我們研讀過的文獻或手中的論文編碼。統一的編碼原則不僅有助於文獻的分類與整理,在撰寫論文時更有助於正確的索引。

我們採用的編碼方式,是以「作者姓」加上兩位數的「論文出版年」(取西元紀年的後兩碼)構成的。

如果是單一作者,「作者姓」的部分就是該作者姓的前三個字母,其中第一個字母大寫,後兩個字母小寫。例如 Arvind Krishna 在 1999 年出版的論文,就編碼為 Kri99。

如果是兩位或三位作者合著的論文,「作者姓」的部分就是依序取每位作者姓的第一個字母所組成,每個字母都大寫。例如由 David Braginsky 和 Deborah Estrin 於 2002 年出版的論文,就編碼為 BE02。

如果作者數目超過三個,則「作者姓」的部分就是依序取前三位作者姓的第一個字母所組成,每個字母都大寫,最後再將加上一個「+」,表示作者不只三位。例如由 Tian He, Chengdu Huang, Brian M. Blum, John A. Stankovic, 和 Tarek Abdelzaher 於 2003 年出版的論文,就編碼為 HHB+03。

如果僅就一位碩士生所收集研讀的論文而言,上述編碼方式應該不太會遇到衝突的。但是如果真的有兩篇論文的編碼衝突,則在編碼的最後面依序以 a, b, c, ... 來分別。

上述編碼過程中,如果遇到作者的姓是由兩個 word 所組成的,則我傾向於取最後一個 word 的開頭字母做為代表。即用 R 代表 El Rewini,而以 N 代表 von Neumann。

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不定冠詞a與an的用法

國中英文就有教過,可數名詞前不定冠詞要用a或an,取決於後面接著的字(word)是否為母音開頭。但很多人誤解這個規則,變成看到以a/e/i/o/u這幾個母音字母開頭的字,就在前頭加an,否則就加a。很多情況下這樣會出錯的。

例如a unique, a unicast, a UDG, a uplink, a upstream這些寫法都是對的,因為字母u在這些字中都不是母音。反而像an LSD (L發/el/為母音開頭),an SDN (S音標/ɛs/是母音開頭)與 an MTV (M音標/ɛm/是母音開頭)都是對的寫法。但MODEM應該用 a MODEM,因為它的發音是 /ˈmoʊdəm/ 。

比較難判斷的是像L2這種縮寫字。如果將L2唸成L-two,前面就應該加an (L的音標是/el/為母音開頭)。如果將L2唸成原來的layer-two,前面就用a。這就看個人習慣了。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Robert E. Lucas, Jr. 的英文名字

我有一篇blog文章,整理了我個人對英文論文中學者的英文名字該如何寫的心得,本來是給自己備忘,並讓學生參考用,不過大概這樣的資訊甚少,後續有很多人問我一些奇特的例子,今天就遇到一個例子。

今天的例子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Robert E. Lucas, Jr.。有些網頁將他的名字寫為Robert E. Lucas, Jr.,在最後的Jr.前沒有逗號。有沒有逗號有差嗎? 我在之前的blog文章中說:
有些歐美人士的 last name 最後的 Jr. 和前面沒有用逗號隔開,如Ron James Jr.。這樣要把姓移到前面去時會成為 James Jr., R.。有些歐美人士的 last name 最後的 Jr. 和前面有用逗號隔開(如 Henry Ford, Jr.),這時將姓移到前面去時會成為 Ford, Jr., Henry。
這樣一來,當我們要把他的姓移到前面去時(很多期刊的參考文獻格式會如此要求),有逗號版本的正確結果應該是
Lucas, Jr., Robert E.
而沒有逗號版本的結果會是
Lucas Jr., Robert E.
(其實也只差一個逗號啦)。不過問我的讀者提出了另一種他看到的寫法
Lucas, Robert E., Jr.
(據說是台大的經濟論文叢刊)。為了驗證哪個正確,我去查了這位學者的論文,然後看引用這位學者論文的其他論文怎麼寫。畢竟是諾貝爾獎得主,他論文的引用率非常高。最後我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這份期刊的一篇論文 Nonlinear Effects of Taxation on Growth (Volume 125, Number 1, February 2017) 的參考文獻欄中,看到下面的參考文字


支持台大的經濟論文叢刊的寫法。

我想我需要時間來驗證我原來的講法是否正確。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互動式簡報(Interactive Presentation)


 
傳統上學術會議中的論文報告可以口頭(oral)或壁報(poster)兩種形式進行。上週我參加 ICC 2017 的會議,親身經歷到另一種論文報告形式:互動式 (Interactive Presentation)。

在口頭報告中,所有的論文報告者依序上台,在規定時限內簡報其論文內容。聽眾在聽完一位講者完整的簡報後,可以提出問題,請講者回答。限於時間限制,講者往往無法深入回答聽眾的問題,只能另找會後時間繼續討論。這是一種以講者為主體且序列式(serial)進行的簡報方式。

如果是壁報論文,會有一個展示壁報論文的空間,讓許多論文同時進行展示。聽眾通常以逛壁報攤位的方式看展示的壁報內容。如果有興趣的話,再和攤位前的論文作者進行進一步交流。這是一種以聽眾為主體且平行式(parallel)進行的簡報方式。

互動式簡報方式和壁報論文很像,是多篇論文同時進行簡報,只是展示壁報用的壁報板換成了大尺寸螢幕,可以讓報告者接上自行帶來的筆電,播放任何形式的數位媒體:簡報、動畫、或影片等,而非單純靜態的紙本海報。就這點來看,互動式簡報和口頭論文報告播放數位投影片的進行方式又很像。算是兩種形式的混合(hybrid)吧。

不過這僅是表面上的類似之處。如果你以準備口頭報告的心態準備你用在互動式報告中的投影片,你的簡報大概會以失敗收場。這是因為聽眾仍是以看壁報論文的心態來逛攤位的。如果有人對你的論文內容感興趣,你就開始簡報準備好的30頁投影片,那聽眾一定會因為不耐煩而中途離開,留下一臉尷尬的你。這有點像大賣場中賣魔術拖把的推銷員,面對講到一半就走光光的顧客,不知該不該面對空氣繼續講下去一樣。

我認為應該要準備兩三分鐘的論文概要。講完後聽對方想問甚麼,再針對對方的問題回答。當然所有的技術細節都以投影片的方式準備好,不過要以超連結而非傳統序列式的方式組織起來,以備回答聽眾的各種問題。我認為這樣才是互動式簡報的真諦。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照本宣科」型的實驗結果解釋

當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設計方法,採用了一個新的技術(假設叫A技術好了),推估效能會比原有已存在的方法來的好時,下一步就是要進行進一步的效能驗證。

如果方法的效能優勢可以單純經由推理證明得到,那就不需要特別的效能驗證。很多演算法領域的研究就是如此,只需要理論的效能(如運算複雜度)分析即可。不過大多數系統或網路協定中的研究,是絕對需要經由實驗或電腦模擬來驗證所提方法的效能的。

當實驗或電腦模擬的結果顯示,新方法效能的確比原有的方法好時,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就夠了,可以收工了,卻忽略了還必須對實驗或模擬結果提出合理的解釋。

有些人雖提出了解釋,卻是「照本宣科」型的,單純交代而已。例如:「因為我們的方法採用了A技術,所以在效能項目x上表現比原有的方法好」。這種說法空泛而不具體,可以完全不用看原始數據而照樣套用在其他效能項目y,z,...的解釋上。

「照本宣科」型的解釋完全行不通。這是因為我們對結果所提出的解釋,必須建立在廣為接受的知識基礎上,依據具有邏輯性的敘述進一步說服讀者實驗結果是合理的,並沒有出現我們所知道或不知道的差錯。這樣的作法是同時面對作者與讀者的。

舉例來說,假設我們的實驗設定有誤,或模擬程式中藏了一個邏輯錯誤,那麼我們仍然可以得到(錯誤的)結果。萬一這個錯誤的結果又剛好顯示新方法的效能比較好時,「照本宣科」型的效能解釋仍然可以複製貼上,無論是作者或讀者皆無法看出有任何問題。但如果作者要用符合邏輯性的敘述,追根究柢地說明為何會得到這樣的結果時,很可能就會發現無法自圓其說,進而發現實驗或程式出了問題。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oral vs. poster

在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可分為口頭 (oral) 與壁報 (poster) 兩種型式。當會議同時有口頭與壁報兩種議程時,一般認為口頭報告的論文水準較高,而壁報論文是較差一點的論文。

我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多次,迄今只有一次是以壁報的型式報告論文。那次會議中,口頭報告論文收錄在會議資料庫的論文長度限制為8頁,而壁報論文的長度為3頁。這也印證了我前面所說的觀點。

去年九月,我投了論文到今年(2013)舉行的 WCNC 會議。這篇論文最後被接受了,而且評審的意見都很正面,我幾乎不用再做甚麼修改。等到 WCNC 的議程公佈出來時,我發現我的論文是被排到壁報議程。這讓我覺得很困惑。WCNC 的議程主席在公佈議程時特別指出,論文排在口頭議程或壁報議程與論文品質本身沒有關係。不過我覺得這只是安慰作者的場面話。

前幾天收到 WCNC 議程主席的電子郵件,通知我的論文獲選 Best Paper Award。 簡直不敢令人置信。除了高興以外,我也真的相信了議程主席所說的,論文排在口頭議程或壁報議程與論文品質本身是沒有關係的。至少這次的 WCNC 是這樣的。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學術論文的價值

接近年底研討會旺季,最近收了不少審稿邀請。今天早上認真審了幾篇論文,分屬三個國內研討會。看完要上傳審稿意見時,發現有兩篇找不到歸屬。查了半天,最後發現這兩篇是去年某個研討會我已審過的舊稿,檔案存在硬碟中又被我拿了出來再審一次。讓我意外的是我竟然一點印象都沒有,還煞有其事地從頭到尾把論文看完寫審查意見。可能是我的記憶力不行了,也可能是那些論文看起來都差不了多少,亦或者是這些論文的內容並沒有進入我的長期記憶區中。如果原因是後兩者,那麼很多人批評學術論文多是垃圾的說法,在此得到一個驗證。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IEEE參考文獻的格式

我常常有機會看到學生寫的學術論文,其中大部份在參考文獻 (References) 這部份的格式都是有問題的。在此整理一下常見的問題及正確的格式,供有心人士參考。

首先要有一個基本觀念。原始論文中各項資訊(作者姓名、標題、出版物)的格式,當初是遵照出版該份文獻出版社的規定列出的,但將此份論文列入你論文的參考文獻時,需依照你這份論文的出版機構規定的參考文獻的格式重新寫出。很多出版機構(如IEEE)對刊出論文的格式規定與對參考文獻的格式規定是不一樣的。直接將原始論文中的相關資訊複製貼上到參考文獻中是行不通的。 這通常也是論文中參考文獻格式會出問題的原因。

論文作者部份。 通常原始論文中會列出所有作者的完整姓名,但在參考文獻中不見得是如此規定。最常見到的規定是縮寫名的部份。如原作作者  Martin Kubisch 在參考文獻中常常就要寫成 M. Kubisch。作者有一個以上時,所有作者姓名以逗號隔開,最後一個作者前用 and 連接(原來論文的作者表列格式中不見得有此 and)。例如原始論文中三位作者為 Martin Kubisch, Holger Karl, Adam Wolisz,寫在參考文獻中通常是 M. Kubisch, H. Karl, and A. Wolisz。這也是 IEEE 期刊和會議論文的標準作法。

有些出版物規定參考文獻中的作者姓名以姓在前(參考關於論文中的英文姓名)的方式列出,此時上面的例子就成為 Kubisch, M., Karl, H., and Wolisz, A.。不過在我的領域此種格式規定比較少見。

在IEEE Magazine與某些會議論文中,如果某篇論文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作者,則在參考文獻中以首位作者姓名加上 et al. (等人之意)的方式表示。如上例可寫為 M. Kubisch et al.。"et al." 為拉丁文,在英文中應以斜體表示,但現在大部份地方並不嚴格計較。

論文標題(Title)部份。幾乎沒有出版機構規定參考文獻中的標題部份全部要用大寫字母。大部份是規定標題中每個word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即頭字大寫)或只有標題的第一個字母要大寫。如果是頭字大寫,還要注意是否四個字母或四個字母以下的介係詞(如 to, for, with, by, on)和定冠詞/不定冠詞(a, the)不適用頭字大寫的規則(這個規則還有個例外,就是位於標題的第一個字母一定要大寫,無論標題的第一個字是否為上述的介係詞或定/不定冠詞)。如果規定是只有標題的第一個字母要大寫,要注意保留原來標題中出現的專有名詞,如 TCP/IP, VoIP, QoS, Markov 等這類的字眼,要保留原來的大小寫格式,不受「只有標題的第一個字母要大寫」的規定。

IEEE 的參考文獻格式中,標題內容要用雙引號括起來,如 “Minimum Data Aggregation Time Proble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注意在美式英文中,標題後面的逗號是置入雙引號內的。

論文出處部份。常見的論文出處有期刊(含專業雜誌)、會議論文、書籍、專章、技術報告等。通常在參考文獻中這些出處的名稱是以頭字大寫的格式寫出(例外規則同上述論文標題的部份)。在 IEEE 的參考文獻格式中,論文出處部份要以斜體的方式寫出,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和 Proc. IEEE Int'l Conf. on Communications。這部份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直接將線上文獻資料庫中的論文出處部分直接複製到參考文獻中。

為什麼不能直接將線上文獻資料庫中的論文出處部分直接複製到參考文獻中呢?我們以 IEEE 的文獻資料庫 Xplore 為例,它收錄了所有 IEEE 本身出版的期刊論文,而 IEEE 出版的學術期刊大都是以 IEEE Transactions on XXX 的方式命名,如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等。因此,如果以期刊名稱開頭第一個英文字母作為期刊名稱索引,會發生幾乎 90% 以上的期刊都編在 I 這個字母索引下的現象。為了避免這種無效率的索引方式。Xplore 資料庫統一將收錄的期刊名稱以 XXX, IEEE Transactions on 的方式顯現,如 Compu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與 Mobile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這種倒置的寫法類似英文中將姓寫在名前面的情形。如果直接將 Mobile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寫在參考文獻中,那是很明顯的格式錯誤,應該要用原始期刊名稱的寫法。

會議論文也會有上述的問題。因為很多會議的名稱都是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XXX 的形式。 如果以會議原始名稱開頭第一個英文字母作為名稱索引,也會發生幾乎所有論文都編列在 I 這個字母索引下的現象。因此 Xplore 資料庫也會將收錄的會議名稱以 XXX,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的方式顯現。

此外論文出處的章、節、頁碼、出版年月等,通常問題不大。唯一要注意別人論文中參考到當時尚未正式刊出的文獻時,會註明該文獻 "to appear" 或 "in press"。如果你的論文中參考到同一篇文獻,卻複製前人論文中的 "to appear" 或 "in press",那可能就會鬧笑話,因為那篇文獻通常應該已經正式刊出了。此時應查明該文獻正式刊出時的章、節、頁碼、出版年月等,再列入你的參考文獻中。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關於論文中的英文姓名

我們這個領域主要的研究成果都是以英文撰寫發表的,因此有必要看懂英文論文中作者的姓名寫法。這也是我要求學生進行論文文獻編碼的基本功。

先講姓名的一般規則。

英文以名(first name)在前、姓(last name, family name 或 surname)在後為原則。因此Mihaela Cardei 即是名為 Mihaela 且姓為 Cardei 的學者。有時候基於編排或索引的需要,會將姓調到名的前面,此時姓與名之間需用逗號隔開,如 Cardei,  Mihaela。逗號表示此寫法的姓與名是調過來寫的。

我們在論文中稱呼相關學者時,只要指出其姓即可(西方人同姓的較少),不用將其全名寫出,所以有些論文作者列(位於論文第一頁)或參考文獻(論文最後的 References)中的作者名稱常用一個英文字母來縮寫其名,如 M. Cardei 或 Cardei, M.。

有些外國人會有 middle name,但 middle name 可用可不用,通常不見得要寫出來,寫出來時也常用一個字母縮寫代替,如 Wendi B. Heinzelman 表示其 middle name 是 B 開頭的某個名字。如果 first name 和 middle name 皆縮寫,就會成為 W. B. Heinzelman 或 Heinzelman, W. B.。

有些外國女性結婚後會冠夫姓,如原來叫 Ann Scott 的女性結婚後冠夫姓成了 Ann Scott Blouin。如果我們不清楚緣由的話,單從名字來看很可能不知道中間的 Scott 是一個 middle name 還是她原來娘家的姓。不過這也沒關係,直接認定這位女性的姓是 Blouin 即可。

有些外國人本身的姓就是由兩個或更多的字 (word) 構成的,如 Laurent El Ghaoui。此時要注意分辨中間的 word 是 middle name 或是 last name 的一部分,才不會鬧笑話。例如資訊科學的奠基者之一 John von Neumann,他是個匈牙利人,他的姓是 von Neumann。我們在論文中提到他時,可以寫成 von Neumann,但決不能寫成 Neumann。

另外,外國人的姓名有時有奇怪的寫法,我們最好原封不動的照寫,不要自作聰明改掉。如前述的 von Neumann 的 von 是小寫的,除非出現在句首,我們不能隨便改成大寫版本的 Von Neumann。英文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如O'Rourke。速食業龍頭 McDonald 中的 d 也一定要大寫。

有些歐美人士的 last name 最後的 Jr. 和前面沒有用逗號隔開,如Ron James Jr.。這樣要把姓移到前面去時會成為 James Jr., R.。有些歐美人士的 last name 最後的 Jr. 和前面有用逗號隔開(如 Henry Ford, Jr.),這時將姓移到前面去時會成為 Ford, Jr., Henry。

天下事無奇不有。上述規則不敢保證是普世原則。據說印尼人傳統上是沒有姓的,很多人證件上的姓是以XXX標示(不是姓XXX喔,不然XXX可能成為印尼第一大姓)。我也認識一些中東的朋友,姓名完整寫出來是四個字,分別是名字,父親的名字,祖父的名字、以及家族姓。這些狀況是如何處理的,我想應該尊重當事人。

其次講如何判斷作者的姓名

兩個字構成的姓名通常沒問題。對於三個字的姓名,重點在判斷中間的 word 是 middle name 還是 last name 的一部分。以下面這篇論文為例
Fatma Ben Jemaa, Guy Pujolle and Michel Pariente, "QoS-Aware VNF Placement Optimization in Edge-Central Carrier Cloud Architecture," Proc. 2016 IEEE GLOBECOM, Washington, DC, 2016, pp. 1-7.

第一作者的名字剛好就是三個字Fatma Ben Jemaa。當我在論文中提到這篇論文的作者時,如果他的姓是最後一個字 Jemma,那麼我必須寫 "Jemma et al.";如果他的姓是後兩個字 Ben Jemma,那麼我應該寫 "Ben Jemma et al."。

但是我怎麼會知道呢?

首先你可以拿到原始的論文,看論文標題下方作者如何寫出自己的全名。因為絕大部份狀況下,作者會用一個英文字母縮寫他的middle name,但姓的部分是不能縮寫的。所以一個簡單的判斷原則是,沒有縮寫而完整寫出的中間的 word,應該就是姓的一部分。

就上面那篇論文而言,你會看到原始論文中第一作者寫出了全名Fatma Ben Jemaa。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推測他的姓應該是 Ben Jemaa(這裡的邏輯是如果Ben是middle name,他應該要寫成Fatma B. Jemaa)。

有些作者體貼我們,會將屬於姓或名的兩個 word 用連字號 (hyphen)連起來,如 Hesham El-Rewini,表示他的姓是 El Rewini,而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是姓為 Barabási 的學者,前兩個word是他的名。

如果你還不是很確定,另外一個方法是從收錄該論文的資料庫或引用該論文的參考文獻找蛛絲馬跡。以上述論文而例,你可以發現收錄該論文的 IEEE Xplore資料庫中建議此論文的引用(citation)為


符合我們之前的預測。

最後講如何書寫自己的英文名字

瞭解以上原則後,我們也可以類推到我們自己的英文姓名寫法。包含中日韓在內的東亞國家,傳統上是先姓後名,但刊登在英文學術期刊上時,順應英美人士的慣例,寫成名字在姓之前。以我為例,我的名字的英文拼音是 Li-Hsing,所以可以寫成 Li-Hsing Yen,L.-H. Yen,Yen, Li-Hsing 或 Yen, L.-H.。也許有人覺得名字中的連字號很礙眼,可是那是用來表示這兩個音節都屬於 first name 的一部分,如果寫成 Li Hsing Yen,外國人可能會認為 Hsing  是我的 middle name,而因為 middle name 可用可不用,外國人可能會認為我的姓名也可以寫成 Li Yen,那就誤會大了。

另外一種中文姓名的英文寫法,也是對岸所採用的,是將名字部份寫成一個 word,如 Xiaoyan Hong。這樣的好處是沒有礙眼的連字號,也不會有 middle name 的誤解。不過我猜有些名字寫成一個 word 外國人會唸不出來或唸錯。

另外許多在國外工作的華人學者,會另外取一個英文名字,而將原來名字 (given name) 的中文拼音當作 middle name 來寫,如 Victor O. K. Li 和 Victor C. M. Leung。此時名字中的兩個音節中間要不要加連字號,還是要寫成一個 word,就變得不重要。因為外國人會直接忽略你的 middle name,而直接稱呼你 Victor Li,簡寫成 V. Li。

最近中國及日本出現一個趨勢,有人的名片開始使用傳統姓在名前的排列順序書寫姓名的拼音,但在姓的部分使用全大寫的方式表示這是family name,如HONG Xiaoyan。不過,這個趨勢在學術論文中尚不常見。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Cell Zooming

傳統上,電源效率一直都是行動電話系統注重的設計議題。這是因為行動電話是以電池供電,如果能在設計上考慮到電力消耗的因子,可以有效延長行動電話的使用時間。

近年來,為了呼應節能省碳的議題,逐漸又有了 Green Cellular Network 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在不需要用到的時候,關閉基地台的電源,以達到節省電力的目標。比如說,市中心區辦公大樓林立的地方,如果在晚上的時候幾乎沒有行動電話的服務需求,就可以關閉當地的基地台。

Cell Zooming 是與此議題相關的一項系統設計,它乃是透過動態調整基地台的電波發射功率或信號發射角度,來達到節省電力或負載平衡 (load balance) 的目的。

就負載平衡而言,如果某個基地台的負載過重(電波涵蓋範圍下有過多的行動用戶),則可以將其電波發射功率調小,使位於其電波涵蓋範圍下的用戶數目降低,以達到降低其負載的目的。原先位於其電波涵蓋範圍下的用戶,可轉由鄰近負載相對較輕的基地台來服務。要做到這點,臨近基地台的電波發射功率反而要調大。

負載平衡的目的是要讓用戶數目能夠平均分散在所有的基地台,但是如果要透過 Cell Zooming 達到省電的目的,則是要讓某些基地台完全沒有要服務的用戶。要做到這點而又不增加用戶的服務阻斷率(blocking rate),此基地台原先的用戶要能夠被分散到鄰近基地台,意即臨近基地台的電波發射功率也要增大。

此議題的一般性介紹見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1年11月號文章 "Cell Zooming for Cost-Efficient Green Cellular Networks"。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理想的論文簡報與現實

作為一個要指導研究生進行論文簡報的老師,我心目中理想的簡報訓練是這樣的:


似乎有些複雜。現實生活中,我看到許多學生的簡報往往是這樣的:

 只能說理想和現實往往是不一樣的。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GNK08摘要

GNK08試著透過選擇負載較輕的AP來達到WS throughput的公平性。當WS加入網路時,它會選擇加入後負載最低的AP來加入。隨著後續WS的加入,此最初選擇不見得最佳。因此WS定期重新收集AP負載資訊。如果它發現重新選擇其它的AP後整體網路負載量可進一步下降到某種程度,則它會改與該AP聯結。此論文宣稱此重新選擇AP的動作最後會趨於穩定,不會有Ping-Pong Effect之類的情形產生。

此文中負載與公平性的定義來自BHL04,"提高AP負載公平性有助於提高WS throughput公平性" 的觀念也來自 BHL04。

模擬實驗時以Balance Index來量測WS throughput的公平性。結果顯示此方法的公平性與整體產出量皆沒有BHL04來得高。但此方法較BHL04來得簡單。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目標點的完全覆蓋問題

n個感測器(位置已知)的感測網路中, 要如何選取最少數目的感測器,使得所有m個目標點(位置已知)皆可以被感測器覆蓋(cover), 已被證明是NP-complete問題. 參見下面這篇論文.

Mihaela Cardei and Ding-Zhu Du, "Improv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Lifetime through Power Aware Organization," Wireless Networks 11, pp. 333–340, 2005.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研究生學習三階段

  1. learn of problems and solutions
  2. propose solutions for given problems
  3. identify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