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ovi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ovi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瀑布」與「永恆族」

昨天看了鍾孟宏導演的新作「瀑布」。這部片的時空背景是當下的台北,全片戲劇的成分又比前作「陽光普照」淡了些,全片沒有特別的高潮起伏,但仍可感受到單親家庭的脆弱以及面臨危機時的衝擊。鍾導把一些看似與主題無關的日常瑣事剪進電影中,作為這個時代的剪影,但不知用意是要堆砌情感(像是枝裕和),還是要刻意沖淡戲劇感?

今天看了「永恆族」。是標準的漫威電影。導演趙婷表現稱職,雖然看不出他在「游牧人生」片中的個人風格,但故事性比一般曼威宇宙系列電影豐富許多,故事講得很完整,人性刻畫也比較深刻,感覺每個角色都有血有淚,並非單純在看動作和特效而已。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記憶拼圖 (Memento)

如果將一部電影切成約十個片段,從最後一個片段開始往前播放,每一個片段的結尾,會是上一個播放片段的開始,這樣的電影不可謂不創新,但是接受的人多嗎?

廿年前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記憶拼圖」(Memento),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當初在台上映時,怕觀眾看不懂,片商播放的是"改正"成順時序發展的版本。廿年後本片以數位修復版的名義重新在大螢幕上映,改成了原始倒敘的版本。我也進了電影院朝聖。
 
我相信每個看過的人,都會自行在心中還原成原始的時序,好弄懂劇情的來龍去脈,也會嘗試著找出是否有邏輯上不合理的地方。其實劇情也不太複雜,但是如果沒看過廿年前的版本,也事先不知道劇情,要在看完數位修復版後,將劇情依心中"拚好"的原來時序完整地向他人敘述出來,還是有點難度的。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這兩三週看的幾部電影

快速評論一下這兩三週看的幾部電影:
  1. 「82年生的金智英」好看。難得有口味沒有那麼重的韓國片。雖然描寫的是韓國的社會,在我們這裡也成立的。推薦夫妻和情侶一同觀賞。
  2. 「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還不錯。推薦給熱愛賽車運動和麥特戴蒙的影迷。
  3. 「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 (Terminator Dark Fate)。這系列的第一二集早在我高中和大學時代就有了,是可以讓觀眾目瞪口呆,坐立難安,驚呼連連的的神作。中間幾部續集都不怎麼樣。這部可以在第一二集之後排第三,但沒有超越就是了。
  4. 「冰雪奇緣 2」(Frozen 2):續集的宿命。純粹瞄準看過前作,現在長大了的小女孩觀眾。
  5. 「決戰中途島」(Midway):在戲劇和史實間取得平衡的片子。有些電影片段我記得在小時候看的黑白紀錄片中也見過。空戰海戰場面很寫實,適合戰爭片迷。片中「核子潛艇」的翻譯字幕真的太離譜了。
  6. 「催眠.裁決」(Guilt by Design):蠻有創意的港片,但感覺虎頭蛇尾,不夠精彩。
  7. 「陽光普照」:今年金馬獎的大贏家。全片平穩,就是在快結束時在你心中勾一下。可以欣賞一下最佳男主角、男配角的演技。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雙子殺手

「雙子殺手」是李安的新片,IMDB和其他網路評論的評價很不好。我覺得就只是一部普通的好萊塢商業片,不好也不壞。就動作片的成果來看,這片絕對夠水準,尤其在哥倫比亞飛車追逐那段的跟拍,攝影技術沒話說。

不過網友說劇情發展毫無驚奇,倒也不完全是亂批評。比較惱人的是如果事先知道年輕版的殺手是數位人,就會花心思在尋找臉孔rendering有沒有破綻,有沒有不自然,這樣很容易出細。

但如果是衝著李安過往的作品來看的話,恐怕會失望。就像「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看工作人員名單,不會相信這是李安的電影。我個人因為對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太過喜歡,所以也難免會有點失望。只要不跟我說這是李安的片子,我是ok的。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情境喜劇

我喜歡看美式情境喜劇。Friends不用說,每集都看過一次以上。Big Bang Theory雖沒有全部,也看過大半。比較新的Brooklyn Nine-Nine在Netflix 的所有集數也都全看過。

綜合以上經驗,我有幾點心得。

1. 從Friends, Big Bang Theory, 到Brooklyn Nine-Nine,影片的節奏越來越快。如果有人做對白的字數統計,應該可以發現Brooklyn Nine-Nine每一集的對白字數比Friends多得多。因為美式情境喜劇的收視族群多為年輕人,這也說明現在這一代比較習慣快節奏的影音。

2. 長句獨白越來越多,而我不喜歡。所謂長句獨白是講出落落長的一段話,然後最後面有笑點。我不喜歡這種呈現方式,因為太不生活化,比較像脫口秀藝人的表演方式。Friends時代偶而錢德勒會這麼做,然而Friends的大多笑點主要還是來自演員間的互動。Big Bang Theory中的謝爾頓幾乎就習慣性的落長句,Brooklyn Nine-Nine的傑克·普拉塔也常這樣。我個人認為這種等待笑點出現的模式讓長句獨白變得很不好笑。

3. 模稜兩可或曖昧語言產生的誤解、假冒或偽裝身分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個人性格(好勝、少根筋、軟弱)或怪癖(潔癖、強迫症)導致的尷尬都是這類喜劇必不會少的成功元素。

此外,我推薦在Netflix看到的英國情境喜劇IT Crowd (中譯:IT狂人)。英式幽默常常是演員一本正經演出荒謬離譜的劇情而讓你忍俊不住笑出來,是想起來還會笑的那種幽默。可惜總共才只有四季25集。實在不過癮。

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教父第一集

最近應該是流行將老電影的4K修復版重新上映。 繼上次的駭客任務後,昨天晚上我又去看了教父第一集(1972年)的數位修復版。

其實這部經典老片我在電視或DVD都看過了。不過,在電視前看和在電影院看還是頗不一樣的。首先是技術問題。電視的小螢幕感受不到某些大場面的震撼效果和細節,這點在開頭婚禮的場景就相當明顯。

其次是環境問題。在家中看電影很難不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或者要接電話,或者要上廁所。如果是第四台的重播,還有無止境的廣告時間。

這些中斷或干擾,對於看情境喜劇之類的電視劇是無所謂,反正笑梗都是一段一段的,但對於導演刻意要營造某種氛圍的片子,是觀影體驗的傷害。

另外是自主的專注程度。這類對現代人來說節奏稍嫌緩慢的電影(片長近三小時),如果在家裡看,大概沒看幾分鐘就覺得無聊而想轉台/關機/滑手機了。當你被困在黑漆漆的電影院三小時,哪裡也不能去,甚麼也不能做,只能乖乖看電影,想要不專注也不行。

所以我也是第一次在電影院中完整重溫了教父第一集這樣的經典,也稍微能夠感受出為何它是經典了。

好了,今天晚上還要去看第二集。

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人肉搜索」和「一屍到底」

最近看了兩部頗有新意,讓人眼睛一亮的電影。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部是好萊塢電影「人肉搜索」。這部片海量使用了目前的資訊科技工具,iPhone, Google, FB, Instagram, 直播, IP Cam等,來演繹一個還不錯的劇本。這樣的成果是十年前見不到的,絕對可以當作今年2018年的時光膠囊流傳後世。身為科技宅的朋友絕對會感到安心與熟悉。

另一部是日本片「一屍到底」。這部片有多達三層以上的層次,第一層是殭屍片,第二層是拍電影,第三層為了不要劇透還是保留一下,而且其實還有第四層。雖然是殭屍片,但笑點不斷,而且充斥著「原來如此」的哏。這部片讓我對近年日本電影的看法稍微改觀。

我對這半年的日本電影是比較失望的。細田守的「未來的未來」我完全無感。看「 每天回家老婆都在裝死」,我不明白日本夫妻內心到底在糾結什麼,雖然電影本身還可以。看「 空中急診英雄」時,我幾乎開始要算每隔多少分鐘,會要有人在電影中哭一次。「小偷家族」雖然不錯,但會讓一般中產階級看得不舒服,這點是不如「海街日記」的。

反觀近幾年的韓國片,你不用特別挑,看完都不會抱怨是爛片,會讓你覺得值回票價。我最近看的「北風」就是這樣。日片格局越來越小,韓片越拍越進步。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大娛樂家(The Greatest Showman)


電影一開始,我還以為只是抄襲「越來越愛你」(La La Land) 的另一部歌舞片,後來發現這樣說太貶低了「大娛樂家」(The Greatest Showman)這部電影。沒錯這是一部歌舞片,可是它讓我對歌舞片的評價又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這部片中的歌舞不是配角,而是片中最重要的元素。如果你要感受(美國流行)音樂和舞蹈的渲染力有多強大,有多感動人心,這是一部絕對不可錯過的電影。可以說片中每一首歌曲都恰到好處地撩動或撫慰了觀眾的心。相較之下,「歌喉戰」或「冰雪奇緣」也以音樂為特色的片都被比下去了。這部片也比「越來越愛你」更具娛樂價值。可以說觀眾其實是買了電影票看了超水準的一場歌舞秀。

但是,如果你自己沒有百萬級視聽設備的話,在家中或透過網路看這片,大概會覺得是浪費時間吧。一定要進電影院看。這就跟為何有些人會願意花幾千元去看現場演場會是一樣的道理。

缺點是劇情公式化。但這一點對這片完全不構成問題。重點是過程而非結果。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海街日記

我對近來日本電影的印象,就是劇情動漫化和矯揉造作。前者偶有一些誇張趣味也還不錯,後者就讓人嘆息。也許是國情不同,我老是對日本人流淚的時機感到困惑。例如說比賽輸的時候會哭可以理解,但贏的時候也一定要哭就很難引起我的同理心。

前陣子的「解憂雜貨店」也是這樣的例子。劇情本身都還可以,但片尾幾個大男生感動流淚的情景,真的讓我感動不起來。日劇中這種演員哭但觀眾木然的橋段還真不少。

不過,,前陣子在家中看了電影「海街日記」的DVD,讓我改變了上述的日片印象。導演是枝裕和僅僅是拍攝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片段,沒有特別的劇情和誇張的演技,就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一般的生活之美。沒有特別設計的橋段,也能讓人感到暖意和融入其中的溫馨。我沒有能力分析導演的魔法,但覺得這是一片好片。

是枝裕和導演之前有一部「我的意外爸爸」也是類似的風格。如果你喜歡那部,那應該也要來看看這部。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梵谷:星夜之謎

我最近還是有持續在看電影,可是已經有一陣子沒在FB上與朋友分享心得,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看到什麼值得分享的片(想要批評的倒是有一些)。今天看過「梵谷:星夜之謎」(Loving Vincent)後,我又有了分享的念頭。

沒進電影院之前,我就知道這部片是世界首部由手繪油畫組成一張張畫面的電影長片。我認為原理和一般動畫相同,只是換成油畫罷了,應該沒甚麼大不了的。不過,我發覺我低估了自己對美術的欣賞能力。油畫的彩度真的令人目眩神迷啊,不是一般動畫所能比擬的。尤其這些油畫都是梵谷的印象派畫風,就算是凡夫俗子如我也能領略其動人之處。

另外是劇情。這部片開始平平淡淡的,也沒讓人期待劇情會有甚麼衝突轉折的地方。事實也是如此。可是,就是這麼平淡的劇情,到最後還是深深感動我了,讓人對梵谷的才華及曲折的一生感嘆不已。導演沒有刻意要說什麼,這如詩如畫的電影本身就足以令人感動。

不過也許你還是比較喜歡「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所以也不知道該不該推薦給你。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編劇的爛招

我不是電影科班出身,也沒唸過戲劇理論,不過好的壞的片看多了,也歸納出一點心得,自以為看出了一些門道,對影片品頭論足聊以自娛。

心得之一是我認為編劇有一爛招,特別令人不齒。有時我們看到曲折離奇甚至有點令人匪夷所思的劇情發展,開始為編劇擔心,不知他要如何收尾時,編劇居然來了個「...原來這都是一場夢」作為結尾。我知道這是爛招,因為我小時候作文也用過,只不過我當時是快沒時間收尾了,算情有可原。

用一句「原來是夢」總結劇情,既汙辱了觀眾的智商,也不尊重編劇的專業。不過凡事都有例外,這種轉折手法呼叫一次用來收尾是爛招,呼叫很多次可能就是特色甚至藝術了。我試舉兩例。

第一例是阿湯哥的「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應用此手法的形式屬於iterative call。Iterative call最怕進入無窮迴圈。此例是有離開。

第二例是李奧納多的「全面啟動」(Inception)。應用此手法的形式屬於recursive call。Recursive call既怕不滿足終止條件,又怕遞迴太多層造成(此處是觀眾的)stack overflow。此例顯然無此問題。

所以爛招好好應用,也是可以變特色的。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攻殼機動隊

大概是因為今年好萊塢版的「攻殼機動隊」票房不錯,1995年日本動畫版的「攻殼機動隊」隔了22年又重新在戲院上映了。以今日的角度來看這部押井守導演的動畫,畫面與音效當然是差了一截,有點像看慣HD電視的人跑去看傳統電視的感覺。以下是一些科技面的心得。

  1. 那時的電腦發出的聲音真是機械得可以,有點像八位元電玩機器發出的音效。
  2. 操控電腦皆須透過鍵盤,以致於生化電子人還需要多個快速運作的手指來「打電腦」。
  3. 那時的監控攝影畫面都是類比的,表示那時的人沒能預料到現今的數位影像技術。
  4. 需要透過電話才能連上網路,表示無線網路技術是在這二十幾年間普及的。
  5. 對於AI技術的想像應用以及電子生化融合技術,仍是現今科技所不能及的。
  6. 對於記憶、意識、靈魂及生命為何的哲學性思維探討至今歷久彌新。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

前幾天第87屆奧斯卡獎揭曉。雖然我私心較愛「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這片也真的比較好看,但是「鳥人」在攝影與場面調度的技術難度與層次真的是比較高,所以 後者囊括了「最佳攝影」、「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算是實至名歸,並不僥倖。

「鳥人」從影片一開始有九十多分鐘是類一鏡到底,看起來完全沒剪接。鏡頭的流轉和場景的變換流暢到讓人喘不過氣來。幾場從室內到戶外,再從戶外穿 越鐵窗到室內的運鏡不知如何辦到的。這片就算不能成為經典,也一定會成為教材。可惜「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要與此片強碰。不過「最佳劇本」也給了「鳥人」我是不太服氣。「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劇本並不會比較差。

「愛的萬物論」中演「霍金」的英國男演員演技雖然的確了得,獲得「最佳男 演員」並不意外,但這部片本身其實並不好看,「模仿遊戲」比前者好看多了。後者是數學家兼電腦科學家Alan Turing的傳記電影。電腦科學界的Turing Test, Turing Machine, Turing Award都以他為名。男主角 Benedict Cumberbatch的演技不俗,片尾崩潰痛哭的一幕令人動容。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觀賞少年pi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是視覺和心靈的雙重衝擊。

在視覺方面,3D技術雖炫,但導演李安並沒有過分賣弄這項技術。片中3D視覺特效的使用並不像環球影城或科學博物館中的展示影片,以驚嚇觀眾或刺激觀眾的視覺為目的。確實,觀眾在影片一開始就可以感受到3D影像的神奇炫目。但隨著劇情發展,觀眾只會被擬真的影像帶入到現場,與影片主角一起經歷一段奇幻的漂流旅程。過程中,你不會對所看到的虛擬影像感到懷疑。這是李安成功的地方。

在心靈方面,一般電影很難讓我真正融入劇情中,情感上我通常與劇中角色是抽離的。但是此片的印度風配樂加上 擬真的3D影像,會讓人自然而然就融入電影中的場景,感受導演要讓觀眾感受到的東西。與其說是去欣賞一部電影,還不如說是去經歷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旅程。這段旅程的經歷和記憶應該會讓我放在心中很長一段時間。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麥克邁:超能壞蛋(Megamind)

星期六一家三口一起去看電影。老婆和女兒的喜好不同,我則是都無所謂。最後女兒勝利,選擇去看夢工廠動畫「麥克邁:超能壞蛋」(Megamind)。我們看的是英文3D版本。

原以為這是騙小孩的電影,我只是個陪客,沒想到劇情頗顛覆傳統,我和老婆竟都看得很投入。結論是別被它還有國語配音版騙了,其實這是一部拍給成人或大小孩看的動畫片。

片中有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梗。如片中反派 麥克邁統治城市後,住進外觀是美國白宮的房子時,房子外面掛上了 "No You Can't" 的標語。這其實對應了知名候選人 "Yes We Can" 的競選標語。

另外, 麥克邁為訓練新一代超人,化身為超人的 "外星老爸" 時,說話口吻分明就是電影「教父」中的馬龍白蘭度。

這些梗別說小孩了,連唸國一的女兒也沒看出來。所以說,其實它是拍給小孩的父母看的動畫片。

另外,片中的一個角色伯納(Bernard),我一看就很眼熟,覺得是照著某個演員的形象塑造的,但始終想不出那個演員是誰。到剛剛我才終於恍然大悟,是電影「電子情書」劇中梅格萊恩原來的那位作家男友。人的記憶很奇妙,這種枝微末節的小事照理都已經深埋在大腦記憶區塊的準備報廢區了,慢慢想(隔了三十多小時)還是能讓人提取出來。